标签:
旅行/见闻缅甸曼德勒木偶戏 |
分类: 行走时光 |
昨天,我们看的那场话剧太有意思了,原来话剧还是很好看的...!
平时很少看甚至几乎不看话剧吧?我对她的兴奋不以为然.
是啊!
你昨天看的应该是贺岁话剧, “麻花”系列吧?
是啊!
全场气氛热烈观众都快笑得满地打滚了吧?
是啊!
你看的那东西,充其量也就是场闹剧,连喜剧都算不上.
以后,千万别跟人家说你喜欢看话剧,丢人.
如果你坚持认为那就是话剧,拜托你千万别说你认识我,你丢的起人,我丢不起!
哦,知道了,记住了......
如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雨历程.
在其百年华诞之际,一直想写点什么,算是庆贺,也算是纪念.
可是,作为一个从五岁开始进剧场,几乎场场不落的人艺铁杆观众,
我不知道该从哪里下笔,该从哪里回顾话剧的辉煌,又该从哪里追忆它的成就.
不管你怎么热爱话剧,不管你怎么对人艺顶礼膜拜,
当你无戏可看,只能第三遍第四遍甚至第五遍重温《雷雨》的时候,
你不会再为自己能大段大段背诵台词而感到骄傲,你只会感到悲哀和无奈.
2005年春节前夕,我突然发现自己最后一次悲哀都是四年前的事情了.
我担心长此以往自己会忘记悲哀这种情绪,于是,我买了两张话剧《屠夫》的戏票.
我想在奔赴海岛毛里求斯晒晒太阳之前,先去晒晒我那些尘封的记忆.
可是,让我尴尬的是,我居然找不到一个能和我同去剧场的家伙.
户主的解释应该是最到位的:节前大家都忙着应酬,谁有时间去看什么话剧?
人艺剧场门口,凛冽的寒风中见不到票贩子的踪影.
确切的说,现在早已不是记忆中一票难求的年头了.
人艺剧场里面,装饰的比以前漂亮,座位也比以前舒适,灯光也比以前耀眼.
可是,我坐在那里,呆若木鸡.
开演的钟声响起,我仍然呆坐,就像一个局外人.
直到第三场,大幕重新拉开,我才突然有了反应.
我的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感官神经瞬间苏醒,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猛然张开...
当大幕再次合拢掌声再次响起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朝四周看了看.
上座率勉强说的过去,也就百分之六十吧.
这个时候,北京城最热闹的所在应该是人声鼎沸的KTV和歌舞升平的酒吧.
这个时候,北京城最火暴的“话剧”应该是恶搞成风的所谓先锋戏剧.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坐在这里深刻,是一种多么不合适宜的奢侈.
很多时候,我们都难免要抱怨这个世界不符合我们的梦想,
但是,只有少数人依然沉默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台上,有这样一些人.
台下,也有这样一些人.
不管荣辱兴衰,他们都热爱着同一门艺术,话剧.
他们也许过时,他们也许顽固,他们也许矫情,
可是,他们是值得尊重的.
因为,他们始终坚持.
二年后,在异国他乡的一个小剧场里,似曾相识的一幕重新上演.
华丽的木偶,陌生的语言,生动的古戏,执著的艺人.
在那千年的时光流转里,我又依稀看到了生活中最初的淳朴与感动...
如果不是明明坚持,我恐怕要和这场木偶戏擦肩而过了.
我从来都认为木偶戏不过是民间杂耍一类的表演,难登大雅之堂.
何况一天游览下来人困马乏的,所以就更没了观看的兴致.
而且木偶总给我一种不安的感觉,因为我相信“每个木偶都有灵魂”的说法.
可是明明一再表示,就算我放弃她也要独自去看.
扭不过她,又不放心她一个人在黑糊糊的曼德勒乱跑所以我只得答应.
看完木桥日落赶回城里的时候,暮色已经笼罩在曼城上空.
我们来不及吃晚饭就坐着Mr Nice的人力车匆匆赶到剧场...
木偶中心位于曼德勒皇城附近,剧场不大,
舞台前大约摆放了10排椅子,每排可坐6个人.
木偶戏台分上下两层,上层搭建的是2平方米木台,有幕布.
下面用木质屏风圈起约2平方,放着缅甸传统乐器.
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木偶,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买一个回去操练操练.
缅甸的木偶是按照人体比例用柚木制作的,非常逼真华丽,
脸,手,脚的象牙白色是由滑石粉和罗望子果实涂抹。
有时,木偶披的头发都是真人的头发.
表演中用的木偶,比这些作为商品出售的木偶要精致华美的多.
最古典的木偶主要是由5条线操纵,头上两条,肩膀上两条和背上一条,
另外还有其他若干小线控制着手指,膝盖,脚踝和脚趾,甚至还有控制眉毛的小线.
The Puppetry of Myanmar a dying art......
dying这个词,让我全身发紧,从指尖一直紧到五脏六腑.
我们先说说它的历史,缅甸木偶剧的出现可追溯到15世纪,
在实皆佛塔壁面中,就有为取悦参观者的木偶剧演出的场面。
在封建时代,由于真人上演的戏剧有许多禁忌,木偶演出反而显得很自由,
它们可以针砭时弊,可以不受约束地表现国王,王后,才子,佳人.
因此,木偶剧不仅爱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也被象敏东王这样著名的国王所偏爱,由此使木偶戏几乎变成了缅甸的“国戏”.
目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多种娱乐手段都在冲击传统木偶剧,木偶剧日趋衰落.
最后这行黑体字让我的魂魄时常游离在演出之外:
Our desire is to give you a memorable
glimpse into a dying art,which we hope
will once again find its popular place in the entertaining
world.
我相信,他们已经做到了.
一位着传统服饰的缅甸女子席地而坐,怀抱类似坚琴一样的乐器...
我和明明一致认为,她的眼神风情万种,以至于让观众忽略了琴声.
琴声止,舞蹈起.
一段舞蹈表演之后,木偶戏登台.
一匹马儿风驰电掣的飞奔而过,动作之迅猛和真马无异.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利索的木马,瞠目结舌.
一根普通的木棍,在木偶的手里,被耍弄得游刃有余.
终于现出布景后的艺人,让我们有机会看清楚他们是如何操纵木偶的.
让人欣慰的是,在木偶戏衰落的今天,难得还有年轻人喜欢这个行当.
接下来,旁边的木偶开始摹仿女子的一举一动,丝毫不差.
这位老先生就是木偶团的团长,他曾经带领剧团在很多国家参加民间艺术节的表演.
台下,算上我和明明,观众最多不超过十个.
我们都不是木偶戏的戏迷,我们不过是些慕名而来的异国游客罢了.
台上,有比观众多一倍的艺人.
每天晚上,只要台下还有一名观众他们就不会放弃.
十个也好,一百个也罢,对于他们来说都没有本质差别.
当大幕落下,当人群退去,当掌声消逝,他们会和我们一样回到现实中来.
他们也得为柴米油盐而奔波劳碌,也会为婆媳妇妯娌而烦恼忧闷,
但我相信,当那一根根长线掌握在手中的时候,
所有那些奔波所有那些烦恼,都会退却成他们身后一副无关紧要的背景......
这样的谢幕不算华美,但很朴实.
这样的掌声不算雷动,但很真诚.
这样的民间艺人未尝不是伟大的艺术家,
因为,艺术家完成一件艺术品,或者完成一场演出,
就是以最纯洁的良智对所从事的艺术恭恭敬敬,全力以赴.
有了他们,木偶戏就不会成为一门Dead Art.
演出结束后,除了和老先生合影留念,我们自然也没忘记买几个木偶回去.
那两匹木马至今还躺在我的旅行袋里,我真担心自己笨手笨脚的把线搞乱.
坐在人力车上,在即将离去的那一刻,
我看见老团长在剧院门口的摇椅里坐下,随手点燃旱烟,
他平静的吐出一个个烟圈儿,吐出一口口的与世无争......
一路上,我和明明沉默了没多久就开始为木偶剧团的未来担忧起来.
维持一个剧团的正常运转要多少银子,这么低的上座率是否入不敷出?
我们前算后算,算到最后也没算出个所以然来,
我们只能自我安慰,认为他们应该可以坚持的住吧?!
晚饭后,我们回到GH,今天很糟糕,连发电机都挂了!
没有了空调,电风扇也形同虚设,房间里闷热的厉害.
明明终于梅开二度,睡到地板上去了.
我在自己的床上不厌其烦的变换着各种POSE,直到半夜.
眼看着入睡无门,我也只能横下一条心,效仿明明躺到地板上接地气去了.
后半夜,朦胧中突然有一条腿从明明的床上伸过来,横在我的身上.
啊~~~~~!我惊叫着从地板上坐了起来.
啊~~~~~!明明惊叫着从床上坐了起来.
老姐,你吓死我了,你不是睡在自己的床上吗?!
明明,你吓死我了,你不是你睡在地板上吗?!
我觉得地板被我睡热了,所以又回到床上来了!
我在床上睡不着,所以睡到地板上来了!
老天啊,姐,我以为是木偶显灵了呢!你不是说每个木偶都有灵魂吗?
木偶显灵...?完了,小妮子肯定是被热糊涂了!
木偶要是真的显灵那才好呢,我要向它借点冷气来...!
晕!
几个小时后,我们昏昏沉沉的坐上了前往机场的出租车赶往蒲甘.
曼德勒机场里昏暗依然,再这么等下去我真有心倒地狂睡.
就在我和明明大眼瞪小眼的时候,耳边传来了手机铃声.
手机的主人,就是这位高僧.
吸引我们注意的,绝对不是他的手机,而是他的接听方式.
高僧的电话持续了大概20多分钟,从始至终,他都保持着相同的行走路线.
他从这根立柱走到那根,然后,再折返回来...
最后,我们干脆负责起了画外音的渲染工作:
尊敬的移动用户,为了保证您的通话质量,
缅甸移动提示您,请在电话接听过程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断移动....
哈哈哈哈~~~!我们笑得来了精神,好象一点都不困了!
蒲甘(Bagan)对于缅甸来说,就像吴哥对于柬埔寨一样至关重要.
这里有数不尽的千年佛塔,记录了缅甸曾有的富庶与辉煌.
这里生息着淳朴的平民和僧侣,祖祖辈辈过着宁静平和的日子.
蒲甘分三个部分,良乌,老蒲甘,新蒲甘.
良乌是交通住宿和商业区,老蒲甘是蒲甘王城遗址所在地,
新蒲甘是政府为开发旅游把老蒲甘里的居民迁出建的新市镇.
大大小小的塔群就星星点点散落在这相距几公里的三点之间的公路两旁.
我们在蒲甘住的这个GH,原本不在计划之内,它是曼德勒那家GH的服务生推荐的.
蒲甘是最后一站,为了给以后来的驴子增添点经验,我们临时决定改在这家.
单从住宿条件上说,位于良乌的Golden Village Inn还是可以的.
可是,我和明明都很讨厌这里的老板,第一眼,就讨厌.
其实,现在想想,他好象也没恶劣到哪里去.
和我们身边的某些人比起来,他甚至可以算做是服务行业的道德楷模.
但是和大多数缅甸人比起来,他又精明了一点,小气了一点,算计了一点.
在我们刚刚放下行李不到10分钟,他就匆匆跑来收取这两天的住宿费.
他的做法让我们非常吃惊,难道,我们会因为区区20美圆赖帐不成?
人就是这个样子,当你周围都是淳朴善良的时候,
一点点的自私和刻薄就会把你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而这些人性的弱点,往往会在这个时候被无限的放大.
当你周围都是怀疑和欺骗的时候,一点点的真诚和坦白就会让你感觉如淋甘露.
而这些人性的优点,同样会在这个时候被无限的放大.
显然,这里的老板就是这么不合适宜的给自己凑足了让人厌烦的材料...
哦?我们的邻居居然选择骑车游览蒲甘?
够强!
要知道,蒲甘的气温和曼德勒有一拼啊.
我们已经顾不上考虑采用哪种交通方式了,我们要先去喂饱肚子!
我只记得他家的烤鱼不错,味道鲜美.
我还记得,每次从他家门口路过,伙计们都会对我们挥挥手,微笑.
虽然我们只在这里吃过一顿饭,可感觉自己就像是这里的常客.
我发现自己对这种亲切莫名其妙的留恋,夸张的难舍.
因为我知道,一旦离开,不知何时才能重新感受这样的温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