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日本《菊与刀》 |
分类: 行走时光 |
关于"日本为何不认错"的讨论,很多人一上来就喜欢引用《菊与刀》的观点.
好象只有引用了权威,自己的论证就能做到无懈可击.
这种做法是否有失公允,我们会在后面的文字里讨论.
我们不妨先看看,在这本被公认为是西方研究日本人的经典著作《菊与刀》里,
作者本尼迪克特是怎样总结日本民族的: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
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
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
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在作者看来,“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它们放在一起,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
美国对不太了解的日本来说,战后要对其实施的政策有大问题需要研究:
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
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一直保存天皇?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
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撰写的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结果.
作为美国政府的研究报告,《菊与刀》写作于二战后期.
那时,美军虽掌握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
但顽强的日军仍逐岛抵抗,美军伤亡惨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身为美国人来研究日本,难免不带上点情绪.
可非常难得的是,我们在这本书中找不到一句诅咒日本鬼子卑鄙无耻的话,
也看不到一句号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煽情口号,有的仅仅是平实的逻辑分析.
透过这种平实的分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等的文化沟通和理解者,
而不是一个道德优越的战胜国国民.
当然,我们可以说作者身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本来就应该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
可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专业”素养,而且应该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国家,
一个合格的现代国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没有这样的基本素养,我们就无法真切的理解,
判断其他文化,其他国家的行为逻辑,
就会使自己的行为陷入无知,盲动和叫嚣之中.
虽然我赞同美国人的这种基本素养,对《菊与刀》的N多精彩分析也十分欣赏.
但是,我仍然无法接受书中所谓的"耻文化"论点.
尽管这些讨论都承认一个事实,即日本有罪.
但是出乎国际社会意料,日本不认罪.
于是,讨论就离开了惩罚的主题,转向日本不认罪的文化原因:
其文化是"耻文化",耻于认罪.
日本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
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
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
所以,日本就可以不对他的罪行进行忏悔和道歉.
我们可以这么说,《菊与刀》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此书深刻的分析了日本民族的本性,而且促成了美国战后的对日政策.
另一个方面,它影响了当今的世界格局和日本对侵略战争的态度.
日本把所谓的耻文化当做了自己的挡箭牌,不仅未能像德国那样反思二战,
而且总以一种拒不认错的姿态面对那些曾经被它深深伤害过的国家,
并力图重返国际舞台以洗其战败之“辱”,
这点,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
我们不妨先抛开日本的所谓文化特殊性,来想象一场来自法庭的唇枪舌剑.
比如说,某个人犯了杀人罪遭到起诉.
那么他定会聘请一个巧舌如簧的律师,
反复强调犯罪嫌疑人来自一个缺乏母爱的不幸家庭.
而幼年的心理阴影和情感伤害,造成了被告的人格缺陷和粗暴性格.
这种技巧性辩护往往可以操纵辩论的方向,
引导法官从其犯罪的文化或者社会原因而不是犯罪的事实来看待被告.
这种做法,十有八九可以得到法官的一些理解和同情.
可是,法官最终仍旧会根据犯罪事实来决定处罚,除非律师可以证明被告精神失常.
法官为什么不考虑到被告的特殊性呢?
因为法律是一种不考虑个人特殊性的公共原则.
人人都有特殊性,如果这些特殊性都可以成为被宽恕的理由,
那这个世界就彻底完蛋了.
一个人精神失常了所以就去杀人放火,这倒没什么新鲜的.
可是,如果一个民族全都精神失常了所以就去杀人放火,这就很罕见了.
恐怕高傲的日本民族自己也不会承认整个国家全部疯掉吧?
这也就说明,日本民族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犯罪的.
不管他拿什么文化做背景,他都是不容置疑的罪犯.
退一步说,日本文化有它的特殊性.
那么德国呢,难道德国就没有其文化的特殊性了吗?
如果盟军也请个高人书写一部"德国在战争中的心理创伤"的著作,
那么,是不是德国也可以同样逃避国际法庭的审判呢?
如果说对德国的惩罚是公证的,那么对于日本的惩罚要轻得多.
日本不仅保留了帝国时期的天皇制度,还赦免了大多数战犯.
日本获得如此优待,就是因为他可以利用别人提供的"文化特殊性"来为自己辩护.
日本就这样自闭于国际社会共同准则之外,时间久了,就不会认为自己有罪.
当其他国家要求他认罪的时候,他反而认为是对方无理.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被成功开脱的有罪的民族,往往就有第二次犯罪的可能.
对于这样的民族,天天给他大上道德理论课,收效肯定微乎其微.
我们不妨在时刻警惕的同时,花更多的时间和力气修炼自己的内功.
成功的开脱一次,不代表能永远的逃离公正的审判.
而且我总觉得,让敌人臣服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比他更加强大.
--- 全文完 ---
下一站预告:
时光倒流二千年---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