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走时光 |
我每次靠近城门,都仍旧震撼和激动.穆奥一定也曾经站在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猜想他面临,承受或者迎接一次又一次的"赫然看见".那种激动该是如何?!
我就想,穆奥一定有一个超强悍的心脏.
出发之前,关于吴哥的照片看了又看,关于吴哥的功略读了又读.
所以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可是,当我面对眼前这一切的时候,我仍然会感觉措手不及,无力招架.
我不止一次的这样想,如果我是穆奥,我肯定会当场晕倒.
很多人都曾经问我:你去柬埔寨做什么,那里有什么好看的?!
我通常回答他们:因为那里有吴哥.
然后他们会继续问:吴哥是什么?
斟酌很久之后,我感觉使用类比的方法可以形象的回答这个问题:
吴哥是一个遗弃在热带丛林当中的宏伟的庙宇群落.
和我们的圆明园一样,它经历了历代帝王的建造和修整.
它是一个建筑奇迹,是一个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代表.
只不过,我们的圆明园被一把大火给烧光了,而吴哥却最大限度的得以保存.
我知道,把吴哥和圆明园放在一起比较,多少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
可是,除此之外我实在找不到什么更简单明了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数日来跟随着剪的脚步,一站接一站的来到吴哥,一次又一次的感受震撼.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
偌大的一个城邦,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又是如何被荒废的,到底是什么人发现了它?
说到这些,我们不妨先停下匆忙的脚步,说说两个人,两个和吴哥密切相关的人.
亨利.穆奥,吴哥的发现者.
周达观,吴哥的见证人.
说来奇怪,虽然吴哥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可是,不论在西方,或是东方,它都遭受到忽视.
柬埔寨对东南亚的古代文化曾经作出重大贡献,但史前遗物发现极少.
史前史更不大清楚,甚至连高棉人的起源都仍然还是一个谜.
对于吴哥这段灿烂的文明和古老的历史,我们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和文献.
据说,1528年当时的真腊首都被暹罗军队攻陷,城市遭到劫掠.
城内收藏的吴哥时代以来的重要文献文物和皇家图书馆都被大火焚毁.
吴哥没能为自己光辉的岁月留下他们的《史记》,
后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重写或者杜撰......
我们现在可以参考的,不是高棉本土的书籍,而是一本来自中国的《真腊风土记》.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这本书,吴哥恐怕就要被永远深藏在这广袤的森林里.
高棉的历史时代大致分为:
扶南时代:公元1世纪.
前吴哥时代:7世纪中期,扶南被新政权"真腊"取代.
吴哥时代:9世纪初,鼎盛时期.
后吴哥时代:1433年,当时的国王决定放弃吴哥,1528年首都沦陷.
在此之后,高棉又经历了法国殖民时代和建设民族国家时代.
周达观,元朝使节,1296年,他奉命随元使"招谕"真腊.
1297年,他到达该国,居住一年多才返回中国,撰写了《真腊风土记》.
全书八千五百字,详细的介绍了吴哥的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周达观出访时,其实已是吴哥文明的最后时期.
之后由于关山险阻,领土变迁不定,周达观的这本书也就被后人束之高阁.
吴哥,作为东南亚的一个举世闻名的古代皇都也神秘的消失了.
在局外人眼里,这部奇书当然也就成为了一本"天方夜谭".
1819年,法国汉学家雷米查最早将《真腊风土记》译成法文,以后连续三版.
吴哥文明让善于艺术创造的法国人都大为惊诧,可是,书中的城池到底在哪里呢?
亨利.穆奥,1826年生于法国.
18岁到俄国教授法语并钻研摄影,后致力于自然史研究,这使他患上了"漫游癖".
就在这时,他无意中读到了这本关于吴哥的书,
东南亚这座废弃的古城强烈的吸引着他,他决心出访东南亚开始他的探险历程.
1861年,他来到柬埔寨,前往腹地采集稀有的蝴蝶标本.
某日,他来到一个村庄,村里人不多,但是他们的歌声却很悠扬.
音调很特别,好象和某个遥远的时代有着某种联系.
穆奥的心情激动起来,他感到自己已经走到那传说中的古老文明的边缘了.
他雇了当地的向导前往森林的深处,五天之后,随行的人员都开始紧张怯懦.
丛林里遮天蔽日,到处弥漫着腐叶的气息,可穆奥却继续鼓动大家继续前行...
渐渐的,脚下的泥泞变的坚硬起来,经验告诉他,这一定是一条用石块铺成的道路.
实际上,他已经走上了通向文明的中心之路.
1小时之后,雾气基本散去,当朝霞映红了东方天空的时候...
突然,五座巨大的石塔在红色的云霞中呈现...
穆奥在他的游记里写到:
"在看到这些塔尖的一刹那,我感到心在战栗.
此时,你除了能够怀着敬慕的心情默默的凝视外,
你没有办法再组合一个词去赞美这建筑史上奇妙的景物了."
在描述吴哥的时候,语言突然变的匮乏,于是穆奥采用了绘画的方式来记录吴哥.
在他的游记里,充满了生动而形象的描述和插图.
可惜,当他回到法国之后,没有人肯相信他的所见所闻.
无奈,穆奥又再度返回东南亚进行他的研究.
不幸的是,一路的艰辛和繁重的研究终于使穆奥倒下了.
1861年11月10日穆奥去世,年仅35岁的他永远的留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穆奥为了科学的探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他的论文时,
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探险家,已经去世一年了......
还有一个细节我们要提一提.
西方人是根据中国的一本古书来追寻吴哥探询吴哥的,
可是到了今天,在我们想靠近吴哥的时候,却发现几乎所有的描述都来自于西方.
西方人在用西方的思维去理解和解释东方的事物,其中难免偏离和遗漏.
而我们中国的一些学者在做什么呢?
他们对吴哥的考证方法是常年坐在自己的书斋里引经据典彼此争论不休.
可他们自己,却一步不曾踏进过东南亚的腹地......
尽管我不知道卡门是怎样的一个女生,可我心中一直对她充满敬意.
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物质社会里,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女生,
她孤独的面对着电脑,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来记录关于一个不为人知的国度,
来记录一段被我们忽视甚至忘记的辉煌,来记录一种久违的感动.
在书的结尾,卡门表达了很多的感谢,这其中包括:
感谢上天给我爱与灵魂,感谢父母给我生与梦想.
而我只想代表《五月盛放》的所有读者对卡门说一声谢谢.
感谢她给予我们上路的勇气,感谢她给予我们需要的一切.
在迷宫一般的巴戎寺我这个路痴居然没有迷路,
不知道是手中的《五月盛放》还是无处不在的四面佛在冥冥中为我指引了方向.
我就这么随着自己的性子转来转去,最后顺利的回到正门.
小庞和虹也刚好出来,看样子,大家的体力消耗都很大.
小庞是三个人里最"塑料"的一个,她已经开始步履蹒跚没精打采了.
头顶上的太阳照的大家蔫头搭脑,可是我们必须继续,因为还有几个地方要看呢.
十二塔庙那边,一个聪明的MM把车子停放在了一棵树下.
这真应了那句老话,大树底下好乘凉.
相比较而言,当时的皇宫和空中宫殿都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毁坏.
全木的王宫建筑基本已经荡然无存,能够见到的,只有这些残留的石头.
就算你想象力再丰富,你也很难想象出周达观所描述的辉煌和华美.
大家越看越没兴趣,越没兴趣也就越觉得疲惫,人困马乏,我们决定收工.
坐着突突回到GH,大家都懒得多走一步,于是就顺路来到最近的一家餐馆解决午饭.
为了提神,我要了一杯现煮的咖啡.
本以为这里的咖啡没什么特别,最多也就是使用些欧洲进口的咖啡豆.
可谁知一口下去,我险些从椅子上跳起来.
老天,这可是我迄今为止喝到的最猛烈的咖啡,strong!
何止是醒了,我简直就是惊了!
结帐的时候向掌柜的请教才知道,这种咖啡产自越南!
越南?!越南居然出产这么浓烈的咖啡?没想到!
不能白来,要买一袋子回去,省吗啡了!呵呵!
饭后回到房间没人敢睡,我们约了司机,下午两点出发,目标,豆蔻寺.
豆蔻寺和它的名字一样,暖暖的,柔柔的,色调温和.
可惜,只有一面墙上还残留着雕刻的石像,其他的,全部空空如也.
斑黛喀蒂
从大门上面的西面像就可以看出,这是个巴戎风格的寺庙.
游人很少很安静,这种小巧的庙宇旅行团通常不会大规模光顾,感觉真好.
我们又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这个遭受盗窃的佛像只残留了两只脚.
午后的阳光下,隐约的红色给这个孤寂的角落凭添了一丝温暖.
陪伴你的,除了这些精美的雕刻,还有偶尔传来的鸟鸣......
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和时间的对抗.
支撑,支撑,再支撑.
没人知道,它们还可以支撑多久......
在因为《古墓丽影》而名声大躁的塔布茏寺,我们被另外一种较量震撼了.
这是"塔"与"树"的窒息拥抱.
整座寺庙被巨大的树木包围,树根向四面八方匍匐伸展,长达十多米.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对峙.
因为,寺庙的这部分墙壁已经倒塌,而那棵树,也早已枯死.
可谁知道,在抬头细看的时候我却发现,大树的顶端居然长出了嫩绿的树芽!
大部分吴哥遗迹被发现后都逐渐进行了修复,除了塔布茏寺.
因为,文物保护工作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如果任古树生长蔓延,那么已经受损的建筑最终会分崩离析.
如果将缠绕的古树砍倒,那些建筑又可能会在瞬间坍塌.
这棵树巨蟒一般紧紧缠绕住庙墙,你在明信片上经常可以看见它.
有人曾经写道:树和塔是两名相互抓着对方的摔跤手.
只是这场比赛不是用分钟而是以世纪来计时的.
就连树枝都是密密麻麻的,使阳光难以穿过......
塔布茏寺的门口,这些人在用不知名的乐器为那些被地雷炸残的人们义演酬款.
乐声中,有一种莫名的感伤和惆怅.
脚步,越发的沉重起来......
----
未完待续----
后一篇:我们一起来"生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