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鹰之:努力成为中国诗的第一个立法者!

(2025-10-12 22:35:11)
标签:

鹰之

文化

分类: 鹰之论语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dJzYicmqRLMz5I5D2yqT9xj9B0icpotRhKonr7e4I0f5j4yYd9RhJIZlGTzt60U6WdZmtX1iaWHQ7vcsEaEQd9Sng/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tp=webp&wxfrom=5&wx_lazy=1#imgIndex=0

中国诗歌有健全的“法度”吗?虽然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但归根到底地说,是没有!比如,虽然对于古诗词的格律有严谨的法度,但内容上却是混沌的,经常以权威人物的即兴讲话作为法典,这些说辞大都是以偏概全的。比如,什么是诗?舜帝爷说,诗言志,那不是言志的诗就不是诗了吗?严沧浪说,“诗者,吟咏情性也”,那表达性情之外思考的诗就不是诗吗?对于诗歌的立法,应该由诗人共同体来完成,他们才处于规律和法度的真正核心位置。偏偏中国诗不是,它是由掌管“诗教”的领导决定的,所以,这导致中国的诗学理论跟时事新闻一样,带有一定的时效性,而缺少命名的普遍性和稳定性。诗歌之外的理论又何尝不是呢?比如,什么是思想家?教科书中说,有独特见解并自称体系,又有产生重大影响力的著作问世,这形同屁话!形同“什么是思想家?思想家就是思想家”,他都已经是思想家了,还用你指认他是思想家吗?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在这个思想家的思想发轫之初,就认定他正在成为思想家才行,否则理论家都成了“事后诸葛亮”。所以,鹰之说的思想家,“就是每天都在与上帝争吵的人”,超过了他们所有教科书和网络百科的全部。因为这句话包括了思想家的内容及内涵高度,上帝——终极价值和永恒真理,争吵——创新、颠覆,每天——意志力,这个命名才是“事前诸葛亮”。


1, 诗的命名


诗”   就是诗人形象化的世界观,更具体一点说,诗就是诗人个性化的世界观,通过形象化、戏剧化、旋律化等手段呈现出来的分行文字艺术载体,是在灵感促动下,诗人一场心灵异动的结晶。诗歌史在言世界观中走向高潮,在言人生观中滑向低谷。


这个命名包括:1,诗歌在内容上触及物质世界(包含想象到的虚拟世界)的所有层面,在精神向度上触及人性的各个角落。2,在形式上,形象化,戏剧化,旋律化。3,诗歌这种文体的本质属性,抒情性。诗人在通过对素材进行形象化,戏剧化,旋律化的处理后,所有题材的诗都有了一定抒情性。


鹰之对诗歌定义的重新命名,既纠正了过往“诗言志”,“诗言情”等以偏概全式命名,也与海德格尔“诗即是思”的西方式命名区分开来,诗不是思,是形象化、戏剧化了的情与思,这是诗与文的本质界限。


2, 诗歌的分类:抒情诗、智性诗、哲理诗。


抒情诗:初、中级阶段,主题可清晰可朦胧,强调意境,高潮阶段(如,冬雷震震夏雨雪)重境界,主题非此即彼。


智性诗:主题多维,仁者见仁。偏情感时,强调意境,偏思考时重意味。


理性诗:主题非此即彼。重意味。


鹰之对诗歌的分类,解决了中国诗教领导所言的“所有诗歌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错误偏见,事实上只有三分之一具备这种特点。也解决了诗歌先锋与后卫的关系问题,诗歌没什么先锋与后卫的区别,只是哪一种于与下现实更贴近罢了,


3, 诗性  形象化和戏剧化。


形象化:把抽象认识以打比方形式说出来,这是“诗性”基础阶段,比如把“这个女人很漂亮” 置换成“这个女人像朵花”。


戏剧化:一种戏剧化的逻辑反差,这是“诗性”高级阶段,比如“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形象化与戏剧化的融合才是完美的“诗性”。


4, 诗歌的语言:有机化、戏剧化的物像关系。“有我诗”:“我与事物之间有机化、戏剧化的的关系”;“无我诗”:“事物之间有机化、戏剧化的关系”。


诗教领导讲了诗歌语言要“精炼、优美、含蓄”几千年,但却不知道诗歌语言是什么,所以他的徒弟们依旧是诗歌的外行,永远无法真正入门,还在词藻的世界里兜兜转转。


5, 意象:修辞物。物象:非修辞物。


诗歌当中的“物”,由两部分组成:物象和意象,前者代表“不变量”(保障一首诗的确定性,不能解读成另一首诗),后者代表诗歌的“可变量”,可以让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意象主要包含两种:修辞象,场化象。前者就是句中产生修辞性的物,以比喻物为主,也有少量象征物;后者是通过整体隐喻和象征性被诗力场“场化”的物。当然在长诗中也有被某段情节隐喻或象征出来的“事象”。


鹰之对意象和物象的分野与命名,将中国南郭先生式的诗教领导、砖家从诗歌队伍中清理出去,终结教科书物象和意象不分家的混沌历史,因为在他们眼里,所有诗句都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错与对没有任何凭据。


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有的诗歌理论都分不清物象和意象,因为物象和意象对作者而言都是“寓意之物”。比如“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是个物象,你无权将其解释成别的概念,但它也有暗示被送别者是文化人的寓意,要是选用朱仙镇,幽州城,可能暗示是一个将军。但“桃花潭水深千尺”就不同了,虽然同为地名,此处却产生了修辞性,它是情感的类比物,读者是有权发挥一番的。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物象,代表的是时间地点,读者要把“杨柳岸”理解成“槐树岸”,那就不是柳永写的诗了,但“杨柳岸”也有“折柳送别”的寓意,即便如此,它仍旧是物象,读者无权更改。


6, 意境、意味、境界。


意境: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境,教科书中将“意境”解读为“情景交融,物我不分”是错的,垃圾派认为自己和屎尿屁物我不分,下半身派认为自己和性器官物我不分,但都不是意境。为什么“意境”为汉诗独有特色?因为“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还是一种世界观,唯中国人独有。只有在这种“天人合一”世界观原理之内的那种美的“情景交融,物我不分”才是意境,若不是美的那种“情景交融,物我不分”,可能是一种“理境”(或境界)。


西方诗为何即使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不分”也不一定是意境?因为投注给情景的不是“道”,而是非此即彼的罗格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境界:分两种,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前者关乎作品的精神高度、人格力量与哲理深度;后者关乎作品的审美高度、形式纯粹与技艺完美。但古诗词理论家不懂,比如王国维,他指的那种“境界”实际是后者,所以,他经常犯用a作品的艺术境界去贬低b作品的思想境界的错误,这等于接吻将了崇高一军。比如,主席“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这是“以我观物”的极致境界,并非不能做到“以物观物”,而是“以物观物”的那只鞋子装不下主席这双大脚。


意味:思辨类诗歌中值得玩味、咂味的的别趣。若意境指向的是一种不可言说性的广阔之美,意味则是指向一种妙不可言的狭窄之“妙”,它的寓意比意境相对集中,但也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言说性。(比如,张若虚《春江花雨夜》是意境,苏轼《琴诗》是意味)


鹰之将意境、境界、意味的区分和描述,终结了同样一首诗,张三说意境,李四说境界,王二麻子说意味的历史。



7, “有我”是一种个性化化抒情的个我痕迹,“无我”是客观化说理,言志的第三者视角。



“有我”,“无我”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是针对不同题材诗歌而言,侧重点不同罢了。


抒情诗(尤其爱情诗),言志诗,本就强调一种个体化与众不同的个性,若强调“无我”,你的情书和志向就是别人的,不是你的,等于你把诗歌写的不痛不痒了。但抒情对象是他者(比如杜甫《蜀相》),或情感在初级阶段时(东边日出西边雨),“有我”,“无我”均可。


智性诗,理性诗,只有“无我”才体现出真理和美的客观性,只有“无我”才体现出最高境界。


鹰之对“有我”和“无我”的厘清,修正了王国维和艾略特的一孔之见,回归客观化技巧之中。


8, 伪叙述  修辞语境错位导致的叙述过程的不成立。


伪叙述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因修辞语境错位所导致的技术失误。比如,“黑云压城城欲摧”是象征语境,“甲光向日金鳞开”是现实语境,两者并列就是象征对比喻的“伪对仗”。目前中国现代诗中,这种错误百分之九十存在。


9, 现代诗本体是叙事。


对于表达思想的诗歌,叙事性,已不是一条可选的创作路径,而是现代诗在算力时代赖以存续的“宪法”,非如此不能化解思辨的抽象性,将哲思短语跟诗歌分开。这也是中国学院派将理性诗都写成智性的原因所在,因为理性的产生、巩固、强化过程被省略了,成了能伤其九指不能断其一指的“挠痒痒体”,“有句无篇”还是古诗词那种有句无篇的变形体,还没进化成严格的现代诗。


10.立体诗学。


任何一首好诗,都是由高、宽、厚度所组成的立方体,其中,高度代表思想境界,是诗人对终极价值和永恒真理的洞察及触及程度。宽度,代表艺术境界,是诗人运用各种技巧布局诗力场的综合能力。厚度代表生活境界,体现诗人介入现实鞭挞现实的生命体验浓度。“三度”向不同方向拉动,便产生不同类型的优秀诗歌,第一个成功拉动的人就成了先锋,比如苏东坡将“花间词”向高度拉动,成了具备精气神高度的豪放派。朦胧诗将“歌德体”向宽度拓展,成了“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杜甫将唐诗向厚度拉动,成了后人眼中的“诗史”。


但诗歌的高、宽、厚度共振,将是永远的真理,任何牺牲其它两度的拉动,都是伪先锋,比如,垃圾、下半身,是一种牺牲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夸张变形,当然是无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