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外卖诗王”写的也不咋地!

分类: 鹰之论语 |
昨天几个诗友发来一个外卖诗人的诗,说最近挺火的,已经写诗四千多首,堪称“当代诗王”,有一首甚至点击超过两千万,大有超过余秀华的架势,也算给草根阶层长脸了。我百度了一下,的确见到很多很多热帖,但诗歌干脆没法看,还没真正入门,就《诗刊》发的几首算最好的,能从这样一堆庸诗里面选出几个通顺的,说明编辑真没少下功夫。很明显,是为了平复大家情绪用的,因为最近民间诗评人对“作协诗人”,“主编诗人”,“官员诗人”的怨气比较大,找个草根平衡一下。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诗评人,应该本着“文本之外一无所有”的原则,对诗不对人,不应把诗歌文本和作者的身份搅合到一块,那样很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最后所谓的批评也沦为零和游戏。
那么,这个外卖诗人的水准究竟如何?客观说,跟二棍水平差不多,跟余秀华、刘年比还有些差距,没什么真功夫,大多只是些照葫芦画瓢的假诗,很多作品虽表面上看有些诗歌的样子,但仔细推敲下就会发现很多漏洞,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自相矛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习诗路线跑偏了,他们都不是从先认识诗歌写作的必要技术手段开始的,这导致他们有劲使不上,只能模仿别人诗歌的大致样子依葫芦画瓢,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只有“外功”,而无“内功”。想真正成为一个诗人,第一步必须先从认识诗歌最主要的几种修辞方式开始,比如,隐喻,象征等等,然后把自己的情志与内伤不露声色地浇筑进去,别人作品的样子对你并不重要,只有充分做到词能达意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参照各种流行版本,先锋版本的问题。这个顺序若是搞颠倒了,基本便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作品了,只能写出一些“像诗”的诗,也许偶尔能蒙混一些外行,但在内行眼里很可能只是“豆腐渣工程”。
下面就点评一下,他这组最好的诗吧:
王计兵,笔名拾荒,徐州邳州人,诗人,外卖员。代表作品是《赶时间的人》。
新骑手(组诗)
艾山
如果平原是一张纸
高山就是一枚印章
压住纸张的边角
任凭风云如何变幻
平原始终平整如初
历史的卷轴才会如此从容
每次爬上艾山
我都忍不住感叹
这一枚印章下面
盖着的“国泰民安”
我想把印章举起来
让你看看
那些曲折的笔画
饱含山脉的坚毅和沧桑
点评:
这是一首假诗,为什么是假诗?因为这首诗上下两个“主角”打架,自相矛盾,第一段里的“大印”是在表扬造物主,说他让地球不偏不倚地平稳转动,因而“国泰民安”,是形而上的象征物。第二段里的“大印”是在表扬现实主义的人,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等等,这两个主角是撞车的。若第一段里的“大印”是有效的,便根本没“人定胜天”的英雄什么事,但在商纣王,隋炀帝时期,这座“印章”便存在了,所谓的“国泰民安”又是什么呢?这等于否定了第二段的讴歌对象。若以后面的“大印”为准,那么,这座山和造物主的功劳便不存在,等于第二段在抽第一段的嘴巴子,所以,他也搞不清这首诗究竟想表达什么主题,只在稀里糊涂地凑字数。事实上这首诗到第一段就该结束了,后面部分纯属画蛇添足,而且这首诗从一开始便选错了意象,他把大印和镇纸当成了一个东西,大印不是放在纸上不动的东西,而是盖完就收起来了,以至于只好硬着头皮在一锅夹生饭上牵强附会。
这种错误就叫“伪叙述”,就是一句话上下文(或两段话)之间,因为语境不同无法构成因果关系,因而造成整体叙述无效,在此他把自己的比喻物当成真的了,所以才想举起来给人看看这个印,当然无效。不过这种错误在中国诗人中常见,无论古诗词,还是现代诗都有。比如,“黑云压城城欲摧”是象征,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则是写实,这两句便构不成叙述,所以被王安石嘲笑说,既然黑云压城了,哪来的甲光向日?再比如,“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试问,仅仅靠走过大肠、小肠、膀胱,你是如何到达两万六千里之外的?也是象征和现实搞不清,没办法。
吴淞江
每次和朋友聊到吴淞江
我都会补充一下
就是吴淞之战的吴淞江
就是十九军防守的吴淞江
仿佛是一种惯性
如同在老家
和年长者聊天
我是王丙现的儿子
和年轻的孩子聊天
我是王硕的父亲
点评:
这首诗应该算这一组里最好的一首,可以打八十分,为什么只有八十分?那二十分去哪了?让结尾的“蛇足”吃掉了呗,本来前半部分很有境界,结果被自己降格了。当你说吴淞江提到十九路军时,暗示出你对英雄的崇敬与爱戴,这是一种爱国情怀,也是这首诗的看点所在,但“和年长者聊天,我是王丙现的儿子,和年轻的孩子聊天,我是王硕的父亲”,仅仅是一种“靠近乎”的本能,非如此跟人家说不到一块去。虽说在文法上没啥大毛病,但这种“降格”等于降低了一首诗的精气神,当情怀被消解成惯性的时候,读者又有何必要读它呢?诗歌的抒情性又安在?而且这种写法实在太熟悉了,乡土诗人常用。
外卖小哥的鸿鹄之志
毕业时他羽翼丰满
但现实很快
拔掉他的翎羽
他说,那时
就是一只落汤鸡
站在岩石上
抖擞浑身的水珠
既然不能飞得更高
那就跑得最快
在路上
他耳边穿行的风声
让他感觉到自己
仍然在飞
疼痛是暂时的
作为一个有梦想的人
翅膀迟早会
再次让他在云端
翱翔自如
爱是一种薄弱环节
我们总是习惯
把往事做成绳索
对未来处以绞刑
没有用的
只要有爱,绳索就会不够牢靠
麻绳专从细处断
去除爱的环节,又不够长
这死不了的未来
无论多么想不开
也只能揉着摔疼的身体
一瘸一拐地往前走
还需要一段又一段的爱
来增加往事的韧性
抵达人生的尽头
直到,对过往
产生无限眷恋之心
生活从不亏欠任何人
我们是这个世界
后来的闯入者
生活从不亏欠任何人
是我们一直向世界索取生活
不是我们抓不住时间
而是我们太匆匆
时间抓不住我们
我们总是夸大其词
把愁云形容成悲伤
把小雨形容成河流
而我们一生的悲伤
不过是时间的两颗眼泪
白天一颗,夜晚一颗
我们的快乐也是如此
点评:
这三首“汪国真体”都是非诗,都是随笔分行,只见空泛的的议论与说教,不见丝毫呈现,过于空洞稀薄,连一般民刊的发表水准也够不上。这种“诗”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靠“二手语言”拼凑的分行随笔,什么是“二手语言”?就是类似的内容已被千万人用随笔表达过了,这里面的修辞就根本不是诗歌的,而是典型的随笔化修辞。
母亲
山坡上一排排
整齐的墓碑触目惊心
这些石头本就是大山的孩子
被从大山的身体里取出来
又立在山坡上
成为大山背上的婴孩
这些长眠的人
在人间走了一遭,累了
重新返回母亲的怀里安睡
可是我却如此想哭
想把他们喊醒
看看这列正在远离的高铁
和高铁里这么多
正在远离故乡的人
这些大山
的确是大地隆起的腹部
高铁轰隆隆进入隧道
我听到大地急促的呼吸
以及那么强健的胎动
点评:
应该算一种“废话诗”吧,太多人写过了,好像被我批评过的就有好几个,既无亮点又无新意,当然除了做作刻意也谈不上什么大毛病。
新骑手
送餐遭遇投诉
罚单减去他的收入
像切掉了一节香肠
愤怒让他出手
扇一个人的耳光
假设那个人
就在面前的空气里
后来又把手掌收回来
打了自己一巴掌
仿佛隐形人的还击
对于一个新入职的骑手
他能表达的只有那么多
如同他的收入
也只有那么多
故事简短得
像一根完整的香肠
点评:
尽管这段文字的词与物不少,但我没看见一个用对的,比如“罚单减去他的收入(该是收入减罚单?要不不成负数?),像切掉了一节香肠”,你想表达什么?这件事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节香肠就是天,切掉一节香肠就类似切掉一块“心头肉”,在当今时代,切掉一节香肠就是个屁,但这对一个被处罚的穷外卖算是屁吗?难不成处罚太轻?“愤怒让他出手”?被处罚仅仅给你带来愤怒吗?难不成举报者,处罚你的领导都是坏人?就没有你自己的责任?所以,“愤怒”这个词不合适,应该是“懊丧”更贴切。“故事简短得,像一根完整的香肠”这句卖乖的文字游戏更是荒唐,香肠有长有短,并非约定俗成代表短的东西,他大概把那种小玉米肠当成全部了。
发呆
是什么可以让一个人
承受一切,又忍住了一切
傍晚
我遇到的这个外卖小哥
正用发呆把自己雕成一根木头
我拍他肩膀
是担心他脚下生根
担心他接下来的奔跑
会像一株连根拔起的植物
尽管他回头瞪我的眼神里
满含岁月的风声
既没有春天,也没有落叶
点评:
典型为赋新词强说愁,没啥大意思,从学院体里找几句,再在口语诗里弄几句。文白相加夹生饭。
雪花
老旧电视机里的雪花
不够形象
满屏雪花时的风声
也不够形象
就连啪嗒关掉开关的声音
都不够形象
漫天雪花时
应该有一个黑影
越走越近
风声应该忽大忽小
伴有尖锐的哨音
而拉线开关的咔哒一响
不仅仅要关掉
夜晚的一场风雪
也要关掉一个时代
晚归时的父亲
等待中的母亲
点评:
陈旧老套就不必说了,大词就不必说了,毕竟也是正能量的“强说愁”,但好歹得把话说清楚啊,比如,电视雪花你可以说不够形象,毕竟是个不是比喻的比喻,但关掉开关又不是比喻,哪来的形象不形象,再说怎么电视机又变成拉线开关了?唉!
任何时代都一样,艺术都是极少数人孤寂的事业,都是新闻人物的反面,因此,我一直反对诗歌和新闻挂钩,最近一二十年的诗坛就像一面哈哈镜,一些负面人物莫名其妙走上了神坛,但时效性一过,除了一地鸡毛什么也不会留下。我更反对把诗歌和诗人身份地位搅合在一起,这样,诗人之间就会成了“阶级敌人”,这不就又“进化”到文革时代去了?但近些年,随着圈子化发表、获奖愈演愈烈,民间无名诗人的积怨越来越深,诗坛大有在酝酿一场“文革风暴”的趋势,看看这些获奖者贴下的回复便知道了,不但不像成果展示会,反而像在开“批斗大会”,这样的“荣耀”还有何意义?所以,诗坛只能有一种“主义”,就是“文本主义”,只有忽略掉诗人的身份,一切以文本为准绳,才谈得上未来,诗人根本就不是编辑、评委、协会能培养扶植出来的。所以,如同让作协、学院帮的平庸诗主导诗坛,大家看着倒胃口,但反过来,扶植民间的平庸诗又何尝不会成为“作秀帮”?到那时你也同样会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