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写作天赋重要吗?

(2022-08-28 11:01:55)
分类: 鹰之论语

在本人《读读天选诗人的诗》一文发出后。不少90、00后小诗友加了我,拿他们的诗给我看,并提出了很多问题,我看有许多话题雷同,在此集中回复一下:
1, 诗歌写作天赋重要吗?
这是个“相对论”的话题,相对于古诗词,诗歌的写作天分更重要一些,对于现代新诗,不重要,因为,古诗词是关于美的艺术,而现代新诗是关于思的艺术。要活灵活现地呈现出美,尽管也需要技艺的锤炼,需要词语炼金术,但诗人对事物感知的先天直觉的确更重要一些,因为,好的古诗词都是原生态的,不需要过多修辞,对诗歌技艺的倚重度相对较小,甚至说,只要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够了。而现代新诗不但要呈现出美,更重要的还要呈现出思想,仅仅靠“眼睛”是刻画不出思想的,没有相当的诗歌技艺,思想的深度与质感是无法抵达的,因此,诗歌技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来自后天的历练。而且,好的现代诗都是来自生命体验的积累,生命际遇的落差越大,动荡程度越高,诗人被激发出的思考力便越是蓬勃,诗人初始阶段的那点优于别人的天分,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古代大诗人尽管也需要生命落差也需要苦难,但真正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没有几首是深刻的,都是浅显而优美的,而且,都特别短小,用不着“苦大仇深”也能一鸣惊人。总的来说,无论古诗词还是现代诗,天分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否则,屈原、李白、苏东坡的儿女都该是大诗人,遗憾的是他们都是常人。
2, 诗歌写作需要学历吗?
不需要,一个博士生的文学成就未必比一个初中生更高。你看,贾浅浅是博士生,余秀华是高中生,你能说贾浅浅比余秀华写得好吗?但可以说诗歌与文凭没关系,却不能说诗歌与文化没关系,你让张执浩、张二棍写出欧阳江河那样旁征博引、高屋建瓴的宏大叙述,恐怕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诗人可以没有文凭,却不能因此不去思考宇宙、社会,哲学、历史,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喜怒哀乐愁,那样即使被称作诗人,恐怕也是泛指的。
我这么说并非和稀泥,从概率上来说,在中国学历越高,总体诗歌越差,因为中国的教育主要唯物化教育,而诗歌则是超现实的产物,超现实的骨子里是神性,受唯物化教育程度越高,神性必然越淡薄,又没有信仰作为自我支撑和调节,所以,诗性越淡。
3, 要成为诗人需要懂诗歌理论吗?
如果你仅仅抱着成为一个一般化抒情诗人的想法,没有大的诗歌理想,那读不读理论关系不大,中国这样的著名诗人也有很多,只要精通“人脉学”、“厚黑学”,多参加圈子活动,也能混得风生水起。但是你如果有成为大诗人的想法,学习诗歌理论是必须的,因为你连大诗人为什么被称作大诗人,大诗人在思考是什么,为人类留下了什么都不知道,那你的理想充其量就是子虚乌有的海市蜃楼,因为,这一切只有历史留下的经典理论才能告诉你。至于系统的诗歌技巧知识就更不用说了,只要你把中国著名诗人的诗和世界名作放一块便一目了然了,到目前为止,我从未在西方诗歌中读到过一首伪叙述的诗,即使是一般的非著名诗人的诗歌里也没有,但中国诗从学徒诗人到鲁奖诗人,都是被伪叙述贯彻一生,可以远观,却不可细读,一旦细细品味便会读到俩字——撒谎,像雷平阳这样的诗人就算是相对最诚实的了,伪叙述也会偶尔冒出来。
4, 初学写作,应该以抒情为主,还是以哲理、智性为主?
还是以情志为主吧,毕竟这是生命赐予的,只有真实表达自己身体里的东西,才不会让人感到刻意和做作,等你错过这一段爱情和励志的黄金时段,再想去表达爱情和志向,可能身体里的那种激情便不存在了。但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诗人,仅仅情志是不够的的,思考宇宙、社会、哲学等宏观题材是必须的,这也是有史以来中西诗歌的差异所在,总感觉在格局和体量上,中国的著名诗人比西方大诗人小了一号。当然,这不仅仅是现代诗的问题,古代诗人也存在这种情况,抒情诗、哲理诗、智性诗同样重要,关键是呈现出文本背后一个诗人对人类与自然界的爱和关怀。
5,老师,诗人,著名诗人,伟大诗人,这些称号究竟是谁给的?现在无名诗人跟著名诗人的文本也看不出区别啊。
从理论上讲,诗人,著名诗人,优秀诗人,伟大诗人等称号应该是大众给的,但理论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里,这个“大众”实际都是话语权掌控者扮演的,谁掌权就把他喜欢的编到教科书里,你不读、不背,科举考试便不过关,慢慢的你就有口皆碑了。偏偏这些文化官员又是半瓶醋居多,主要的还是钻营能力,因此,实际效果可想而知。比如,李白杜甫生前几乎被那个时代的官刊所遗忘,直到晚年才偶尔被关注,杜甫科举考诗歌甚至不及格,“大诗人”这个称号自是与他们无关,但他们死后多年,却被另一个时代的读者追认为了大诗人。
还是这么定义吧,一个平庸诗人有关“著名”、“优秀”的称号,有可能是当代大众给的,更多可能是圈子化的产物,只是哥们之间的投桃报李,至于大诗人的称号,大多时候是自己给的,死后多少年得到了追认,因为,他们的文本实践领先了同代人几十年,让同行或大众提前发现他是不可能的。比如,但丁、波德莱尔、史蒂文斯生前都自封大诗人,但其同时代的评论家、诗人并不认可,尤其波德莱尔,甚至管质疑他的人叫蠢猪,史蒂文斯被评论家视作一个字也感动不了世人,但们死后几十年,后人才知道他们一直在嘲讽一个巨人。
在常人眼中,诗人敢自封为大诗人,看起来是一种自恋症,甚至是一件疯狂的事,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品质,也是一个诗人真正成为大诗人之前所必备的品质,这是为什么?因为诗人的自信就是其作品的气质,大诗人用大诗人的口气写作,小诗人用小诗人的口气写作,没有了这种气质,你作品的格局、体量、王者气根本出不来,比如,主席在1936年《沁园春·雪》中所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主席那时候事业还在低谷期徘徊,但这个语气就是一代大家的语气,无法给他排第二。再如李白在25岁之前就写到“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意思是唐朝诗坛的天是他撑着,他要老了,可能便无人来继承大雅这种文学体裁了,那时候唐朝人谁知道李白算个啥呀。所以啊,“自封”为大诗人越早越好,那样你的一生便会按照大诗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的潜意识就会按照大诗人的标准来生产文本,至于别人怎么看重要吗?
6.读了“天选诗人的诗”,真的让人很吃惊,中国的诗歌刊物难道都在讲“关系学”?
中国是人情大国,各行各业都讲“关系学”在所难免,但这些诗却未必就是“关系学”的产物,因为刊物上这种水准的诗太多了,基本都没学写作基本功就开始写了,最靠谱的说法可能是各大刊物编辑的鉴赏水准都差不多,自己本身就没基本功,别人的漏洞自然也发现不了。因此,我说过,中国诗坛反不反腐基本没啥用,当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时候,你单独捉住两只倒霉的乌鸦有啥用处?
7,老师,什么是现代派,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
这几个称谓在不同语境意义不同,目前评论界也是滥用,比如,有的把现代派和现代主义混为一谈,也有的把现代主义等同于后现代,作为一个初学者不要管这么多,自己写着顺手就可以了。
总体而言,诗歌史上的现代派,指的是20世纪初的象征诗学,受两次世界大战和后技术革命影响的“忧伤文学”,他们担心科技杀死上帝,对世界未来充满担忧情绪。至于“后现代”,则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的事,在宗教化的“罗格斯”被解构之后,全球进入了无主题、多主题的智性化写作时代。如果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是,若现代派类似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后现代则是“上帝一思考,人类便发笑”,为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正好把我新写的这首小诗贴在这:
《散步中的自嘲》/鹰之
小时候,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有限的“此在“与无限的存在之间是一串永远画不全的删节号我努力伸展着蚂蚁的触角在海王星、冥王星之间探查着我听见,笑声从云层间此起彼伏地传来仿佛,我就是一个最笨的人类
长大了,上帝一思考,人类就发笑这个从太古代来的过期棋手在与人工智能的对垒中,屡战屡败行走在元宇宙与现实纠缠着的街上我屡屡在笑声的波涛中浮起来仿佛,我是从白垩纪穿越来的异乡人不,更像一个呆萌的上帝
8,老师,我刚在某个刊物头条读到了这首诗,但是读了好几遍都看不懂,是我水平太差吗?
《桃林中的黄河》
一片暮春的桃林中有我的老黄河
风中落花纷纷斥责父亲疏于生根,没能留住寸土
在中年疏松的河岸,有些骄傲已失去了立锥之地
他本想申辩但消逝在这种想法的激流里
桃林间的黄河翻滚不只是带走他和他的女儿
这片桃林,也被他生下的黄河带走了
在那深邃的林间,我的浑浊常像黄河一样清澈
呵呵,这首诗读不懂可能与你的鉴赏水准无关,因为他本身就不懂修辞,如果我猜的不错,可能是搞评论的写的诗。评论家写评论是一件抽象的工作,但诗歌是形象化的事业,二者相反,所以,多数评论家抽象具象分不清,更不懂什么是语境,除了能写点口语诗,其它基本与诗无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