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终现大结局。与开赛前的预测没有太大出入,作为唯一一个夺得40+金牌数的美国强势回归金牌榜首,中国的金牌数定格在38枚上。
作为“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绩,以51枚金牌历史性冲上榜首的位置,当时美国36金被甩在身后。在伦敦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中国夺得38金是正常发挥,美国重回第一也是实至名归,在综合实力上,中美仍然有明显差距。
在伦敦奥运上,中国还获得了自己的夏季奥运第200枚金牌。应该说,第200金除统计学意义外,并无特殊意义,只是国人对整十、整百的数字有纪念意义上的偏好。中国自参加奥运之始,从零到第100金用了20年时间,但从101金到200金只用了8年时间,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加速度。以这个加速度趋势下去,中国在金牌榜上超越美国取而代之只是时间问题。从两国的机制来看,中国的举国体制比美国的职业体育机制在奥运金牌的竞争上有明显优势,虽然中国的整体国力和人均国力都无法与美国相比,但举国体制使得中国可以将全国的雄厚资源集中在一个项目甚至是一个人身上,这是美国的职业体育所望尘莫及的。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提高,这种“聚焦效应”将愈发明显。
相对“金牌战略”的实施,对中国体育而言真正的挑战是竞技领域里如何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在全民领域里如何从“奥运战略”向“全民健身”的转变。
时至今日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即便稳居奥运金牌榜前两位,中国也未敢轻言自己是“体育强国”。在竞技领域里“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两个不同概念,如果在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和三大球等影响巨大的集体项目没有出色的成绩,就无法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就算获得其他小项金牌数多,也难挺直腰杆。
体育的本质核心是提升国民体质和生活质量。早在60年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就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随着对成绩的追逐,锦标主义占有了主导地位。不可否认,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举国体制”和“金牌战略”对于振奋民心、增强国际影响的确取到过特殊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作用渐渐褪色,中国体育是时候归还它的本质了。
如果要中国180度大转身全然放弃奥运战略立刻转向全民健身战略,恐怕是不现实的,但开始向全民健身转向的调整,应该适时做出了。在此之前,曾有信号表示这一转向将会在北京奥运会后实施,但从北京到伦敦,中国体育依然在惯性中方向不变走了四年。四年是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中国体育如果仍然执着于金牌的数量,超越美国、坐稳奥运金牌榜第一位并不难实现,只是那样不知又几届奥运会、几个四年过去了……
据新华社报道,虽然近几届奥运会中国金牌数不断增加,但国民体质却在不断下滑。据统计,我国七成人处于亚健康和患病状态,八成大学生近视眼,6千万残疾人,1亿糖尿病患者,2亿高血压病人,2.5亿人慢性病、心理障碍,3亿人体重超标,7亿人职业病,9亿人缺钙,几乎每个人都有牙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成为三大致死病种,在每年中国死亡人数当中,慢性病的比例占到了85%,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是多少枚奥运金牌都无法掩饰的。
其实全民健身与奥运计划并不是非此即彼的A、B面,如果夯实了国民体质,对实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只不过这一转变需要高瞻远瞩的决策,需要时间和投入,需要经历失去部分金牌的阵痛。可以肯定的是,全民健身战略不会像奥运金牌战略那样立竿见影,不容易在短时期内出政绩工程,但当全民健身战略水到渠成之日,才是中国体育真正值得骄傲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