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万水千山,走了一点@国外篇 |
维格兰——
凝固时光 震撼世界 (上)
狂傲的阿基米德曾说:“假如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当然,他只是假设,不可能真的做到。 有人说:“给我一片土地,我将令世界震撼!”他真的做到了!他就是挪威著名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兰(1875年-1948年)。 |
维格兰为奥斯陆许多公共场所创作了大量的塑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1906年,得到挪威国王支持、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拥有了80公顷土的维格兰,开始了他近四十年筚路蓝缕、苦心孤诣的雕塑工作。后来,奥斯陆市政府为向他表示敬意,将这座公园命名为“维格兰雕塑公园”。
1924年奥斯陆市政府为维格兰建造的工作与生活的楼房位于公园的左侧,1947被市政府辟为维格兰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馆里陈列雕塑
1600座、4202年木刻和1.2万幅素描作品,向人们展示了维格兰的一生。
维格兰雕塑公园——由维格兰在1906-1943年间的雕塑作品组成,占地80公顷(约455亩)接几何图形设置,共有192座雕像和650个浮雕——所有这些,都是由维格兰主持设计的。这些雕塑作品绝大部分为裸体,有石雕,也有铜雕,以及少量的铁雕和木雕,是世界上最大的雕塑公园,奥斯陆也因此而被称为世界上的“雕塑之城”。
遗憾的是,国人对于维格兰雕塑公园了解并不够多,许多人在国内宣传维格兰公园称“那里全是裸体雕像”,并因此而有了一个“裸体雕像公园”的称呼。
其实,维格兰绝大多数雕塑均为裸体不假,但那完全是出自于艺术的需要,体现出一种生命力、原生态和自然之美,人体的许多肌肉骨骼如果以衣物覆盖的话,就无法体现出其线条之美、力量之美和蕴含的寓意了。但维格兰的裸体雕塑,绝对是自然的裸、纯净的裸、圣洁的裸,没有不亵之感和一丝杂念。在这里,人人都会被高度抽像而浓缩的人生而震撼,融入其中。
维格兰的雕塑群,通过“生命之桥”、“生命之泉”(生命之树)、“生命之柱”、“生命之轮”四个主题分别组成四个雕塑群,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旅程,反
映了作者对于生命无常的理解。
但具体到每一座维格兰的雕塑倒底说了些什么?没有任何标准答案,维格兰大师本人在他的有生之年也对此缄口不言。因此观看每一个雕塑,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同的、独有的,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世界上只有一座维格兰雕塑公园,但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座独一无二的维格兰雕塑的影像。
我们是从维格兰公园的后门进入的,所以先到了“生命之轮”。
↑当天的天公不作美,天气阴沉,影响了一些拍摄效果,
尤其是青铜作品,层次不是很分明,阴影重了一些。
↑不过还可以看出,男男女女、生生死死的纠缠……
“生命之轮”是一组环型的人物雕塑,似乎是由人形成的圆圈在动态地跳在舞蹈。整个雕塑似乎象征着人生生老病死圆满循环的过程。人不可能永生,但人似乎又是可以死而复生的。
“生命之柱”
从“生命之轮”走下台阶,再走上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巨大大圆台,圆台中央就高耸着“生命之柱”。“生命之柱”高17.3米,直径
3.5米,重270吨。这是一根类似中国古代华表那样的石柱,是维格兰雕塑公园的艺术高峰。柱上密密麻麻交叠着雕有121个情态不同、首尾相接、向上盘旋、竞求光明、奋力抗争的裸体人体浮雕塑像,展现人间经历生老病死的普罗众生相,细微刻划了人类与困难搏斗的情景。此柱在维格兰设计好后,由3名石匠根据他塑造的模型,用14年时间雕刻而成。
徘徊在“生命之柱”下,无名的压力油然而生,人生的沉重感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但沿着柱子望向天空,似乎又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虽然这希望是在艰难险阻、苦痛挣扎后的希望。
“人生之柱”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大致上,以它为中心,越往外刻划出的小孩越显成熟,从中间的出生到最外面的死亡,犹如人生历史。
↑“生命之柱”和其周围的雕塑,是维格兰公园的重点及精华所在。
↑哪一个孩子也离不开妈妈的哺乳
↑天下父母,哪一个不是为了孩子甘心作牛马?
↑孩子们的撕打
↑安慰……
↑母亲给女儿沐浴长发
↑背靠背,不知道是否心连心?
↑这仿佛是《不许和陌生人说话》那样的家庭暴力:(
↑促膝
↑抱
↑母子
↑断背山?男性与男性的对峙,就像无言的山峦
↑子子孙孙们的重量,都压在最下面的长辈身上……
↑儿童叠罗汉
↑少来夫妻老来伴
↑在巨大的“生命之泉”的重量下,饶是铁骨巨人,
也一付不胜重负的样子……
告别“生命之柱”眼前出现的是一个巨大的
喷泉——“生命之泉”。它是由屹立在一泓池水中央的巨人托盆雕塑、池四周的青铜雕和池底座上的浮雕3部分组成。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有些晚了,泉水没有喷涌。
据说平时会从荷叶型的水罐中央源源不断喷涌而出的泉水,形成了一圈流动的水幕。六个高大的青铜巨人高抬着水罐,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表情,代表着生命的发展与周期;而不断喷涌而出的泉水,则象征着生命无休止的循环与轮回。
底座上的石头浮雕像共60幅,它们更为详尽地表达了人生的历程:嬉戏的童年,热恋的青年,沉思的中年,孤独的老年,四个“人生乐章”构成生命的交响曲。它们表现的是生命的多样性,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关系。孩子们与鱼儿在一起嬉戏,女人们害怕地躲避着各种动物,男人们则与狼群英勇地搏斗。
水池的四周,有20多棵修剪得整齐的“树木”,“树”下是造型各异的男女塑像,或蹲踞盘屈,或相拥依偎,各种年龄的男女青铜雕环绕生命树而息,树与人混为一体。这些形象不同的雕像,有的蹲曲着,有的盘坐着,有的依偎着。
一旁的地上,雕塑家还意味深长地设计了一幅迷宫图。要走出这个迷宫,得拐500个弯、步行3公里、花45分钟时间。
一旁的地上,雕塑家还意味深长地设计了一幅迷宫图。要走出这个迷宫,得拐500个弯、步行3公里、花45分钟时间。
↑处于危难中的父亲单手托起儿女
↑被遗弃在树林中的婴儿(中间)无助地啼哭……
24th April
(All photos by w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