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股权分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还不是因为“股权分置的存在不利于合理的定价机制的形成(尚福林语)。不管股改形成了没有,不可否认的是,股改初衷还是为了股市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什么?关于中国股市的主要问题,无论温总理还是成副委员长或是提出“中国股市:成功不在于雕虫小技,成功在于上市公司”观点的李彰喆,都认为中国股市的关键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市场投资价值。而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应该是股价和业绩的关系,是股市动态市盈率的高低。而不在于上市公司的规模大小,也不是单单的每股盈利的多少。发行几千家没有业绩的公司,提升不了股市业绩。每股盈利多少也不代表上市公司有投资价值。用友软件的业绩不错,但相对于100元的股价,一样没有投资价值。这是市场定价机制的问题。
市场的整体回报率高于银行存款,那么我们说这个市场整体上是有投资价值的。反之,这样的市场是没有投资价值的。整个市场动态市盈率的高低应该代表股市的定价水平。合理的定价机制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市下形成。不是在上市机会不均等的政策市下形成的。否则一个本来有投资价值的公司的发行价格,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在不合理的市场上市,上市后就被价值高估的市场将股价翻一倍或数倍,那么相对这样的股价还会有投资价值吗?就象用友软件36.60元的发行价,上市后开盘价竟然是76元。显然用友软件没有投资价值,是市场的定价机制问题,而不是上市公司本身的问题。
中国股市的圈钱机制是不合理但却是合法的。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很正常的。既然定价机制不合理的市场圈钱是合法的,资本又是趋利的,那么上市公司凭什么不去圈钱呢?所以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都圈钱,即使象青岛海尔这样优秀的上市公司也屡次圈钱。这是市场机制问题。相对圈钱比生产经营创造利益更容易的时候,企业圈钱是在遵守客观规律。当然股市定价机制不改变,上市公司的圈钱动力也不会改变,上市公司靠业绩给市场的回报就永远不可能高于其圈钱给市场带来的损失。
如果说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质量还不好,那么就意味着中国股市的定价机制仍旧不合理,仍旧偏高,在这个基础上重启融资就一定会圈钱。问题不是上市公司的质量不好,而是中国股市政策市下定价机制的不合理。
中国股市政策市力度越大定价越不合理,圈钱越甚!
中国股市之所以没有投资价值,是因为上市公司靠业绩给市场的回报,永远要少于其圈钱给市场带来的损失。这是整个政策市定价机制,股价相对股票业绩或净资产偏高导致的。股价的高低又是供求关系导致的。在整个市场业不能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政策引导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越大,整个市场的定价机制就越不合理,圈钱越甚!在目前股市尚且没形成合理定价机制的前提下,管理层又是扩大QFII额度,又是社保资金,又是企业年金……岂不知通过修改量具刻度是改变不了上市公司质量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加大圈钱力度。
股改试图改变以往不合理的定价机制。但股改仍旧在政策市的价值中枢上进行的。即使股改能使以往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得以改善,仍然于合理的市场市的定价水平相去甚远,圈钱机制犹在。圈钱力度只要大于上市公司靠业绩给市场的回报的话,那么中国股市就永远没有投资价值。
如果没有投资价值是中国股市主要问题的话,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股市的不合理定价,改变股市的圈钱机制。而政策市引导资金只能使定价机制越发不合理,越发加大市场的圈钱力度,给以后政策市向市场市转轨造成更大的难度。
如果管理层有足够的资金在没有效率的市场挥霍的话,倒不如考虑如何使用这些资金解决政策市向市场市的转轨,解决市场转轨过程中如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总之目前政策市引导资金进入没有效率的市场的做法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包括双向扩容,要知道目前的双向扩容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定价机制上的,明显的是政策取代市场对资产进行劣化配置。也包括以往大规模培养机构投资者,发行大盘蓝筹股稳定市场。没有优化资产配置功能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合规资金入市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都是在维持和加强市场的圈钱功能,是在消耗市场最宝贵的资金。市场规律是不可能长期违背的,总有一天市场力量积累到足够大,市场力量战胜政策力量,市场会迅速向下寻找其合理的价值中枢,那又意味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