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09-28 16:04:47)
标签:
孟河古镇齐梁故里情感文化历史 |
谈说孟河镇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1985年5月,在上海国际信息中心举办首届花卉盆景展览上,魏达荣首次创作的孟河斧劈石《青山石壁》盆景荣获特等奖。当时,《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纷纷撰文,一家家报社专述赞誉非遗文化孟河斧劈石盆景艺术的魅力。这些新闻媒体赞誉说:“孟河斧劈石盆景艺术,是集奇石之雄、秀、奇、清、险的美”,“有着迷人的大自然天然艺术非遗文化之美”。曾被上海师院艺术系教授黄若舟誉为:“孟河独秀”;被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彭炎题词称赞:“巧石饶天趣,秋江夕照红”。后来,1990年在日本大阪举办国际花卉博览会,魏达荣创作《富士连长城》斧劈石盆景,获得众人赞叹,得到举办方的高度评价,至今仍登堂入室保存在日本大阪府内。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还收藏这种珍贵典雅精致,被视为珍品的盆景。由于贵重,在民间一直以“秘传”的方式传承着,为人民群众带来了高雅的艺术享受,增添了美好的生活情趣。据地方志记载,孟河斧劈石盆景自古就被誉为“中华独秀”,早在宋代杜绾撰写的《云林石谱》中即有记载。孟河小黄山的斧劈石成为了风水宝地,小黄山的斧劈石将是制作孟河斧劈石盆景的最好资源之一。目前,孟河斧劈石盆景制作工艺的主要传承人是魏达荣与魏玉宇父子俩人,他们俩人长期致力于对斧劈石盆景工艺的研究、艺术传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斧劈石盆景制作的人才,为孟河斧劈石盆景工艺的传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013年魏达荣被市认定为孟河斧劈石盆景制作工艺主要传承人之一,2020年魏达荣与魏玉宇父子俩人同时被省确认为孟河斧劈石盆景制作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之一。
四.市级非遗《固村太平青狮》
太平青狮一般都是双狮公母一对,它一般在重大节庆活动、过年过节、地方庙会及有关重要的庆典场合演展。演展时一般有两种基本的形式是每次必演的:一是舞游狮,一边游着走动一边舞着狮子;游狮一般用于庙会的出游和过年过节,表演是在各种庆祝活动和庆典的礼仪式上。二是登场或登台演出。双狮表演舞狮一共可分10套节目,舞狮主要动作冇5套:比如相互舔舔毛、眨眨眼睛、蹭蹭痒什么的啊。在调舞青狮的动作里,有一些专业术语。像四开门、鲤鱼过坝、犀牛望月、双狮沐浴、双狮走梅花桩、双狮抱桥墩、黄龙脱壳等等。比如说双狮沐浴这个动作,要求双狮伏在地上,公狮居左,母狮居右,锣鼓声起,双狮站立,对合打招,相对亲昵、相互舔毛;什么跳跃翻滚、腾挪摆头、张口嬉戏、摇头晃尾;然后再双双伏地,自里向外、自外向里翻滚几次。这一动作要求翻滚自如,双狮毛衣不乱,并且要摇头摆尾,挤眉弄眼,情趣盎然,把青狮的自然属性表现出来了。整个舞狮的动作是把狮子的刚毅、威武、勇猛、顽强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一对青狮子间的相互亲昵、嬉戏、调情等一套又一套可爱的动作,与那种亲情感与顽皮捣蛋的感觉,表现的恰到好处,不露出任何一点确绽来。表演时的阵容可大可小,在场地上表演双狮时,一般出场有30人,群狮表演时,队伍最多时达130人。
其实,调舞狮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民间强身的娱乐,更是一种乡愁文化的表演形式与民间乡土的习俗。在2009年,由孟河中华巢文化研究会与毗陵孟河巢氏宗亲会会长巢杏松无私(前后个人出资20多万元)资助固村巷村委,大力支持与全力恢复太平青狮的工作,在巢正荣和巢银松2位老人的记忆与恢复挖掘下,以及有关巢氏宗亲人员的无私帮助下,太平青狮在才得以全部恢复出来的。太平青狮在2013年就被常州市与新北区确认为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80多岁的巢正荣和巢银松被市区认定为固村太平青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人。
常州高跷分为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它“高”(最高可以踩“高”到2丈2尺)、“新”(两人踩三支高跷,在竹竿上翻跟斗等)、“奇”(踩累了都在城楼上或屋檐下靠墙上休息一下)。高跷是在各种重大的节庆活动、过年过节、地方庙会及有关重要的庆典场合演展出来。这是喜庆时节一种必不可少的传统表演项目,它直接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提高了群众的情趣感,它愉乐、风趣、惊险、刺激,深得地方上老百姓的喜欢。
常州高跷的表演者是脚踩高跷,身穿戏装,扮演渔翁、媒婆、傻子、小二哥、道姑、和尚、刘关张、八仙过海、济公、神仙等一些民间传说的人物等角色,作舞剑、劈叉、扭秧歌、跳桌子等一些特定的欢乐、惊险、刺激、风趣的动作。
六.市级非遗《汤氏铜刻》
汤友常所谓铜刻艺术作品,就是他采用锋利的钨钢刀和锋钢刀(后来改用切割机),用手工在铜(板)器上雕刻出一些字画、花卉、家禽、家兽与野外动植物等内容为主的图案。汤友常所传承的铜刻艺术,是始于清代中期他的爷爷汤奔权之手,主要是以阴阳雕刻及双钩浅雕刻为主要造型手法的一种艺术展现。
2013年汤友常被市区认定为汤氏铜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人。
七.市级非遗《常州陀螺》
2013年汤友常被市区认定为常州陀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人。
八、市级非遗《孟河四爪太平神龙》
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开放后,沉寂多年的孟河四爪太平神龙重现孟河。近年来,孟河四爪太平神龙频频在孟河及周边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中亮相展现,并吸收和培育新一代人参加,使其技艺得到了继续传承。
九、区级非遗《孟河鳝丝面》
孟河有着许多传统美食的文化,这一碗碗孟河的鳝丝汤面,看看那白汁汤乳白雪浓碧清,闻闻鳝鱼丝香气味非常的诱人,尝尝鳝鱼丝肉质鲜嫩酥醇,吃在嘴里感到肥而不腻百吃不厌。鳝丝面汤乳白、鲜醇香浓。面是用上等的银丝面,面虽细但很有劲道,鳝丝可口香酥,都是用野生小黄鳝鱼划成鳝丝后油炸烹制而成的,鳝丝面的味道的确是名不虚传啊。
孟河鳝丝面食材精致真实,品质精良,工艺考究,在清末民初已经名传大江南北了。据不完全的史料记载,那时,孟河古城街上经营着20多家面馆,鳝丝面名气最大的是陶然居、聚兴楼、协乐馆和义泰馆等4大家。孟河鳝丝面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一定的滋补价值,其野生黄鳝肉嫩味美, 鲜而不腻,香而不腥,加上搭配的银丝细面,柔韧劲道,富有嚼劲,汤汁澄白如玉。配以胡椒粉、香菜、姜丝、咸菜、榨菜等一佐料,一碗热气腾腾的鳝丝面,解的不仅是一份馋,更是一份浓郁的孟河乡愁,所以,它已经成为了孟河医派文化,以食进补的一种首选食品了。
孟河开鳝丝面馆最早的一家,是“谢公阳的鳝丝面”,他是1980年左右退役回来后,他就自己创业开了一家面馆,后来,他一个人呕心沥血地开发还原了这项技艺,将失传巳久的鳝丝面技艺的得到传承,使这项非遗文化重新焕然一新。早在2008年,谢公阳的鳝丝面就被常州市武进市评为一种名食名点;时隔10年后,2018年,“谢公阳鳝丝面”更是再上一层楼,又被常州市评为“常州市10碗面”的第2名(第一名为常州银丝面),时任副市长方国强在全市命名大会上,亲自为“常州市十碗面”的谢公阳鳝丝面馆,颁发了获奖的证书。现在,孟河老街道上每天有20多家面馆,在买着百吃不腻的孟河鳝丝面。
2013年谢公阳被新北区认定为孟河鳝丝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人之一,目前,他的女儿谢剑红巳传承了他父亲的手艺,孟河谢公阳鳝丝面后继有人了。
十、区级非遗《小河木雕》
原小河地区的民间,曾经活跃着许多传统的木工雕花匠,民间称他们这些人是雕匠。特别是对一些木制(质)品进行手工的细仔琢镌与雕和刻,更是通过锋利的钨钢刀和锋钢刀,在有关成型的木材上,进行琢、镌、铲、雕、顿、钩、刻、铇、以及镂空、抽与推等诸多复杂的工艺手法。雕刻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家禽家兽、野外动植物,以及鸟类和花卉花草的各式各样图案。如雕花木床、雕花柜台与碗筷橱、雕花木格门窗、雕花八仙台与椅子、长台和睡桶、木桶与脚盆、寿木官材等等,以及农村结婚时所需要用的,各种各样的家具,应有尽有。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技术的不断创新,现在,农村的雕匠基本上都逐一消失了,巳被现代化的一些机械设备所彻底替代了,用手工雕刻的木制(质)品(家具)是极少数了。
目前,这项小河木雕的传承巳后继乏人,有的难寻找到实际传承人了。
一个只有10万多人口的小小乡镇,却有着十项省市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均每一万人中就产生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也是少(罕)见的,这充分说明了孟河镇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它是名符其实的,我衷心地祝愿我的家乡孟河人民越来越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