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孟河九龙禅寺历史概况
(2025-08-12 12:51:57)
标签:
教育孟河古镇齐梁故里情感文化 |
常州孟河九龙禅寺历史概况
龙城一支笔
1600多年来,九龙寺数度兴废。清咸丰十年(1860),九龙寺毁于战火。光绪初年,金陵毗卢寺僧景宏来此,誓愿兴复古刹。遂命徒常护法师在此苦心经营二十余年,化银五万两,别建九龙禅寺于小黄山山岗,先后建成天王、毗卢、大雄三大殿及厅堂寮舍共49楹。重建后,古刹改名为旃檀禅寺,为智宝寺下院,以绍隆萧梁功德。
历经岁月磨砺,《黄山旃檀禅寺碑记》被神奇地保留下来,此碑高1.79米,宽0.85米,厚0.08米,青石材质。由宜兴潘嗣同撰文,武进无闷居士屠寄书,立于1920年。碑记字体为正楷,字迹清楚。该碑原放置在黄山旃檀禅寺第一进后墙东侧,面向天井,寺庙拆除时由当家和尚果如收藏,是记载常州孟河镇历史文化的一件重要文物。碑文全文如下:
江苏常州武进西北隅,有黄山者,史记战国时,楚春申君黄歇公子读书处,后人因名黄山。至梁代武帝萧衍崇信佛法,礼释志公为国师,造寺兹山,供佛庇僧,名九龙寺。厥山临江绝高,而回九龙之势,故名。世事浮云,兴废不测,隋唐后无考。至清咸丰间,历经千数百年矣,则已夷为丘谷。量宏者,金陵毗庐寺退隐僧,光绪初元,来兹山。流连移址,誓愿兴复。命徒常护经营之。常护乃于黄山最高峰下,相定阴阳,诛刈荆莽,支茅自蔽。坚劬苦修,感诸善信输金,兴筑殿宇三进。前天君,中蓖庐,后大雄,供诸佛祖像。左造禅、客、云水三堂,后有丈室、客寮;右建仓库、客厅、斋堂。又香积厨,廊庑、厢、阁、退居寮、如意寮、安乐堂等,一应俱全。中更寒暑二十余翻,约费银币银五万有奇。榜曰:旃檀禅寺,凡以绍九龙也。夫梁武事佛,于君德为可议。其时梵宇偏宇中土。当世之皈依释氏,诧足空门者,往往凭依前迹,有其举事之莫敢坠也。惟王者之迹熄,彼释子者,能扶政之衰,而拯人心之溺。吾郡自志公而后,代有高僧。少近如龙池幻祖、天童密祖、玉琳秀大、晓初之流,悬佛日于昏衢,扇慈风于寰宇。畅衍宗风,绍隆厥寺。若量宏、常护之为,不其难与?然不以始至之无籍而去之,积日累劳,蔚成巨刹,事有以槁枯坚忍为能者,观于此,可憬然悟已。常护于营筑殚力,腊高退隐,聘法徒达定。继达定者,常郡天宁寺德士也。奉天宁寺长老冶开之选,既主寺,又恢复其未竟,丹镬一新。且于法师常护七旬寿诞,演传毗尼戒法,一坛云集受戒弟子数百千指,是并有劳能,着以示后。岁己未,集左近善士,厘折基址、田亩,定为寺有。别录之石。
抗日战争期间,旃檀禅寺又毁于战火。此后,地方善士不忍古刹湮没,再度捐资,重建古刹于小黄山下的九龙村,并重新命名古刹为九龙禅寺。但因历史原因,寺庙虽有部分恢复,规模却大不如前。至上世纪60年代,寺庙殿宇全部被挪作他用。
1993年农历六月初十,常州天宁禅寺松纯大和尚的大弟子廓朗法师,应武进县宗教管理部门之邀,住持九龙,意图兴复。此时的九龙寺,只留有大殿残屋三间,可谓一无所有,条件非常艰苦。但廓朗法师悲愿坚固,不畏万难,立誓修复古刹。此后,在松纯长老和当地政府、热心居士的帮助下,廓朗法师聚滴成流,集腋成裘,以廿余年之功,逐步恢复寺庙,先后修缮大雄宝殿、建成山门、观音殿、九龙宝殿、药师殿、达摩殿、斋堂、钟鼓楼、停车场等,目前,全寺用地规模达到25亩,布局合理,管理谨严、如法如仪,香烟鼎盛,现已成为江南中等规模寺庙中的代表之一。
九龙寺是有史可证的齐梁遗迹,修复后的九龙寺寺额“九龙禅寺”四个大字,为南兰陵萧氏后裔、原台湾地区(省)领导人萧万长先生亲笔所题。2008年11月15日至18日,海内外萧氏宗亲百人考察团抵达常州,拜谒孟河九龙寺,参加常州齐梁历史文化研讨会,这是历年萧氏宗亲返乡孟河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人员规格最高的一次,来访孟河者都是世界各国和境内各省萧氏宗亲联谊会的主要负责人,其中有:马来西亚萧氏总会永久荣誉会长萧友、香港萧氏总会会长萧承忠、台湾萧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萧登波、中华萧氏宗亲联谊会荣誉会长萧熹木丹、中华萧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萧枫等。萧氏后裔们重回孟河九龙,寻访故里,祭奠先贤,瞻仰佛光,因缘殊胜,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随意抄袭侵犯著作权与知识产权,如要转发请注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