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清代构筑假山和建造园林大名家戈裕良
(2025-08-12 08:56:49)
标签:
教育文化娱乐情感旅游 |
戈裕良(1764年~1830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十月十一日寅时出生于武进县城东门季子庙后,字立三,武进人,祖籍洛阳镇尚湖墩戈家头,元代南迁常州东门外。他卒于道光十年(1830)三月十九日酉时,享寿67岁。是清代园林家、建工艺家,也是一名杰出构筑假山的艺术家。戈裕良祖辈们都是以务农为主,其父亲戈振英共生四子,在家中他排行老三,因家境贫困,年少时就随父兄一起干构筑假山与修建园林的活。在他23岁的那一年其父亲不幸身亡,他为了糊口,告别了家中的老母外出靠构筑假山与造园为生。因他原来就非常喜欢画画,曾梦想做一名画家,后因父亲早亡家庭贫清,就以垒石堆筑假山与造园为主。在构筑假山和造园的艺术生涯中,就把他喜欢的诗词、绘画、美术等书画艺术吴文化通过构筑假山与建造园林的形式,把这些吴文化原素巧妙运用与实践到创作之中,把他对祖国大好山水的认识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构筑假山与建造园林的工艺之中,使构筑假山与建造园林的技艺与书画艺术的吴文化进行有机的艺术融合,又透过技艺的相互交叉渗透,创新了“钩带”构筑假山的新技艺,由此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园林假山,提升了构筑假山与造园的艺术水平,创新了构筑假山与园林建筑的吴文化。传说他不需要借助任何攀藤来加以点缀与掩饰,既形象逼真,还坚固不败。因此,常常被人称是“花园子”,一生构筑假山近百座,可说是座座巧夺天工,不仅能浑然一体,而且还别具一格,所以戈裕良驰名大江南北。
这咫尺山水疑落壑中的环秀山庄建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晋代王旬、王珉兄弟舍宅建景德寺,后成为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璙的金谷园。宋代为文学家朱长文的药圃,其后有屡次兴废。在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的书院、督粮道署。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住宅。明末清初裔孙申继揆筑蘧园。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并造屋筑亭于其间。又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后归清朝大学士原乾隆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文官大臣,山东布政使、广西巡抚、两广总督孙士毅所有,后人孙均雅号林泉,于清嘉庆十二年请戈裕良在园中0.5亩地上用于太湖石叠堆出了奇石假山,即就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环秀山庄的假山。戈裕良在半亩地里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所构筑假山有尺幅千里之势。从此该园以假山名扬天下,这时戈裕良已名声在外。
环秀山庄位于江苏苏州城中景德路,面积虽为3亩,却集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传统艺术于一身。突出了园林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园虽小却极有气势,其内太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这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也是传统园林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环秀山庄假山占总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位置偏向园之东,其尾部伸向东北方向。山有危径、石室幽深、石径崎岖、步石怪奇、水涧天成、绿树掩映、意境多变、一如天然。好一番山中美景,回归自然的感觉迎面而来,环秀山庄—咫尺山水,疑落壑中苏州园林奥秘无穷啊。其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使人在一马平川之内,忽然一峰崛起,耸峙于原野之上的感觉。主山分前后两部分,其间有幽谷。荫山全用叠石构成,外形峭壁峦峰,内构为洞,后山临池水,部分为湖石石壁,与前山之间留有仅一米左右的距离,构成洞谷,谷高5米左右。主峰高7.2米,涧谷约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环秀山庄大厅四周都种植有青松、翠柏、紫薇、玉兰。万树城碧、花香袭人,为山池、建筑增添了几分昂然生机与诗意趣境。有诗云:“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园林占优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将园内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2001年香港著名导演杨帆相中了申时行的故居与这片园林,在环秀山庄拍摄了《游园惊梦》电影的部分外景。
在清乾隆时期,江南一些官僚豪门纷纷置园叠山,那时戈裕良被各地构筑假山与建造园林者所争相竞聘,才得以大显身手,留下许多传世精典杰作。清代文士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艺能”篇记载堆假山者:“国初以张南垣为最。康熙中则有石涛和尚,其后则有仇好石、董道士、王天於、张国泰,皆为妙手。近时有戈裕良者,常州人,其堆法尤胜于诸家。如仪征朴园、如皋之文园、江宁之五松园、虎丘之一榭园,又孙古云家书厅前山子一座,皆其手笔”。
戈裕良刚建造这园林名还不能称为“环秀山庄”。因为,在道光年间,园林归工部郎中汪藻与吏部主事汪坤,他们起名叫“汪氏祠堂”与“耕荫义庄”,不久又改名为“颐园”,但当地老百姓一直都叫它“汪园”。因“颐园”大厅名曾是“环秀山庄”。(现重修大厅匾额是新红学派创始人之一俞平伯书写),就由厅而得园名称,从那时起才有今朝正式的称呼。
常州阳湖县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1746--1809),在《北江诗话》有赠戈裕良诗三首,诗题为《同里戈裕良世居东郭,以种树累石为业。近为余营西圃泉石,饶有奇趣。暇日出素笺索书,因题三绝句赠之》,诗云:“奇石胸中百万堆,时时出手见心裁。错疑未判鸿潆日,五岳经君位置来。知道衰迟欲掩关,为营泉石养清闲。一峰出水离奇甚,此是仙人劫外山。三百年来两轶群,山灵都复畏施斤。张南垣与戈东郭,移尽天空片片云”。有一次,清著名学者、书法家钱泳(1759--1844)与戈裕良论及苏州狮子林石洞皆界以条石,戈裕良说此不算名手。钱问:“不用条石,易于倾颓奈何”?戈裕良说:“只得大小石钩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就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称能事”。钱泳听了之后,对戈裕良佩服得五体投地。
自南北朝以来,中华叠堆的自然山水园与园林造景,都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造景方法主要有:挖湖堆叠奇石、构筑楼台亭阁、用太湖石砌叠假山、并按地形设水池,将太湖石的各异形状、空中剔透、形态造型与奇特的皱、瘦、漏、透特征的石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戈裕良一生从事构筑假山与造园的艺术实践,成为了清代中晚期最杰出的一名构筑假山与造园大艺术家。与他同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洪亮吉,把他和明末清初最杰出叠山造园艺术家张南垣相提评论,并称他为“三百年来两轶群”。戈裕良是继张南垣以后,中华又一位出类拔萃的构筑假山与造园大名家。戈裕良在全面继承与吸收张南垣构筑假山的精华后,选用太湖石来构筑假山与造园,因太湖石长期被风化和咸湖水所冲刷形成的石灰岩,经历了几万年岁月的风化和波浪的冲洗,等于被大自然地久天长漫不经心日积月累的精雕细刻,就是靠这样日积月累和漫不经心的精雕细刻,将其太湖石灰岩成为闻名天下奇石的皱、瘦、漏、透都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有人认为戈裕良是继承张南垣造园与构筑假山之真传,我认为这种看法既精辟又确当。张南垣是中国构筑假山与造园史上第一位大名家。从张南垣到戈裕良这一段时期内,正是中国构筑假山与建造古典园林艺术吴文化发展的顶盛时期。到了嘉庆年间,南方崛起一些构筑假山与造园大名家中,戈裕良是手屈一指,他是继张南垣父子之后成就最高、造诣最深的一个,这就进一步证明戈裕良是继承张南垣的衣钵真传。在继承和发扬张南垣构筑假山与造园艺术的吴文化精神,用中华民族的大国工匠精神,勤钻研、好造化,融合中华五大名山于胸怀。他构筑的假山,仿佛是已登上泰山、履走华岱、置身岳山与险峰的感觉。所构筑假山与园林浑然而一体,所以,他就成为一名中国构筑假山与造园艺术的大名家了。
苏州环秀山庄,是用一块块不显眼的太湖石头叠堆在一起而成的一座假山,这假山就是不露一点“假”的痕迹。一些大画家来看过后,都说有一种“斧劈石与皴”的感觉,连一些精通叠山理水的香山匠人,也来此地研究失传多年的“钩带法”。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国家著名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看了戈裕良所构筑的环秀山庄后,曾称赞道:“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诚占为我国园林史上重要一页”。现代著名园林建筑专家刘敦帧教授赞扬其所造苏州环秀山庄:“就艺术水平而言,苏州太湖石假山,当推为此第一”。“苏州园林为我国第一,戈裕良制作的园林又为苏州第一”。为古今名家推崇如此,可见其构筑假山与造园技艺堪称神妙。
环秀山庄以少量太湖石,在空间极限的地方,用独创的“钩带法”,将自然山水中的峦峰洞壑高度表达出来,使崖峦耸峰、翠池相映,深山幽壑,天成若势、变化万端。有“咫尺山水,城市山林”之妙。洪亮吉的诗对戈裕良构筑假山与造园艺术备为推崇,称戈裕良的作品是“饶有奇趣”,又描述其绝技云“奇石胸中百万堆,时时出手见心裁。错疑未判鸿潆日,五岳经君位置来”。洪亮吉都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与感叹,足以能见戈裕良构筑假山与造园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吴文化艺术境界,真不是一件谈何容易的事情。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地方中,采用独特的“钩带”法与移天缩地技艺和模山范水的手法,再现那高山大壑的无限诗意美境,乃是所有叠山造园艺术大家所一生追求的目标。戈裕良采用“钩带”法所构筑的假山,常常使人错疑五岳,真有一股大气磅礴的气势,从名不虚传的环秀山庄假山来看,可以看到吴文化如此神韵。
戈裕良有着精湛构筑假山与造园技艺的吴文化功底,他采用“钩带”法构筑假山与造园就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他能够融天下百万奇峰于胸中,随时甩手就可以构筑出一座假山来。这样的构筑假山与造园艺术进入到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怎能不令人夸为神奇与叹为观止呢!王培棠在《江苏乡土志》中称:“戈氏所堆假山极著名,不落常人窠臼,乃直接取法于洞府,而能融泰、华、衡、黄、雁诸奇峰于胸中,布置于堆假山,使人恍若登泰岱、履华岳,入山洞如疑置粤桂,诚奇手也”。戈裕良是我国首屈一指构筑假山与建造园林的大师,他构筑假山与造园作品水平最高数量最多,他超过古今中外的张南垣。开创构筑假山一个时代,创新了“钩带”法流派吴文化,无愧于常州清代五大学派文化的第六大学派文化——造园叠山学派文化。他对我国构筑假山与造园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成就把我国构筑假山与造园艺术推向了巅峰,对当时和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根据史志记载:张南垣一生所构筑假山与造的名园就有十三、四处之多,可惜是由于年代久、战乱与火灾的原因,至今一处也没能保留下来。戈裕良一生所构筑假山与建造园林,有史志记载可考查的,迄今已发现8处,其中苏州环秀山庄和常熟燕园,至今基本保留完好。这环秀山庄的假山更被造林园艺专家所一致公认为我国现存假山名园中的“神品”与杰作。这环秀山庄然咫尺之间,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易,有“独步江南”天下一绝之誉,在中国构筑假山与造园史上有着举足轻重与不可估量的地位,真让戈裕良一人独享这江南构筑假山与建造园林的吴文化艺术美景。
环秀山庄是以太湖石、假山为主的一处古典园林,可以称得上是山景园的代表作。假山和房屋面积约占全园四分之三,水面占四分之一,假山、泉池占地不足一亩,池将假山分为主次两个部分。假山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其湖石大部分有涡洞,少数有皱纹,杂以小洞,和自然真山接近。主峰高7.2米,涧谷约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所见皆危岩峭壁,峡谷栈道,石室飞梁,溪涧洞穴,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此园本来园内地盘不大,园外无景色可借,造景颇难。但因布局设计巧妙得宜,湖山、水池、树木、建筑,得以融为一体;而于假山一座、水池一湾,更是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两者配合,佳景层出不穷。望全园,山重水复,峥嵘雄厅;入其美境,移步换景,变化万端。以质朴、自然、幽静的山水,来体现委婉含蓄的诗情,通过合理安排山石、树木、水体,体现深远与层次多变的画意。可以说环秀山庄太湖石假山是戈裕良最有代表的杰作之一。
在清咸丰战乱后期,环秀山庄得到了当朝的重修。在民国时期被日本鬼子占领后,变成了日寇“神社”的一部分,可惜当时被糟蹋的这剩下假山水池与北部补秋舫(亦名半潭秋水一山房)。假山是园林的精神所在,水池亦为此园林的血脉,正所谓是血脉相连精神屹立不倒,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对此园林进行了重新修缮。后来又经过几十年的不断修建,环秀山庄才能恢复它那“高山深壑、回归自然”绝妙神韵的吴文化真实面貌。
构筑假山与建造园林的基本原则是:不管用石或土比例多少,但求真实感,要贴近真山真水的自然形象不失自然之美,更要与周边环境及空间大小相适应,全园布局决定山的大小形状,不可盲目追求大。戈裕良再次创新了构筑假山与建造园林的吴文化,使后人在构筑假山与建造园林要超越环秀山庄者,恐怕目前暂是无人能与他匹敌了!
在人们的习惯认知中,只要一提到江南园林,往往首先想到苏州园林。其实在明清时期,常州园林还是赫赫有名的。如果你有幸参观中国园林博物馆,会被馆内两座巨雕园林模型所震撼,一是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另一座是鲜有人知明代常州止园。1996年5月16日至7月21日,举办了一次长达两个多月,美国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高居翰联合收藏该图的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和柏林东方美术馆,将20幅《止园图册》首次以完整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国际上引起轰动。那么这止园,在中国哪里?中国园林史专家曹汛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止园集》,为国内仅存的孤本。通过仔细比对,发现书中题诗和园记正与《止园图册》对应,由此可以确定,止园的主人正是文集的作者吴亮,这座园林位于吴亮的家乡——江苏常州。吴亮在《止园记》称:“兹园在青山门外,与嘉树园相望。”最后经一些研究止园的专家与权威们推断,这止园就位于今常州关河中路以北、晋陵中路以东的区域。也就是现在新天地花苑和怡康家园的位置。
有人说常州近园,是因此园“近乎似园,故名近园”,据说也是由常州著名构筑假山与造园艺术大家戈裕良设计,她也是一座体现吴文化著名江南精典园林。在光绪初年近园俗称恽家花园,虽无法与拙政园、网师园等江南名园媲美,但也算构思奇巧,山峦花径,楚楚可人。特别是濛濛细雨中走在近园之内,小桥水榭、假山廊道,宛如画中。近园,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随意抄袭侵犯著作权与知识产权,如要转发请注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