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世界的中国人彼此都负有责任

(2006-02-17 12:41:09)
分类: 我的澳洲梦

  全世界的中国人彼此都负有责任

   2005年4月,台湾的连战先生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了一句话,“以色列特拉维夫犹太人博物馆前面写了一段话——‘全世界的犹太人对于彼此都负有责任’,这让我感触良深……”

    这份感触在我刚到澳洲时便已植如心底,不仅是缘自于我自身的经历,亦是当时所触及到的身边的人的故事……

    1987年11月,我刚到澳洲一个月。一天晚上,大约9点,我正在洗着卷心菜,准备着简易晚餐。Jack急冲冲的跑进屋来,边喊着:“不好了,出大事了!”我跟小玉都赶紧从厨房迎了出来,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Jack的签证出了问题。那是我们当时最敏感的话题。Jack一边递给我他手里的报纸,一边气喘吁吁的跟我们讲述。

“你们看看,一个刚到悉尼的中国留学生出了车祸。”

我接过那份报道。那个学生的名字我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大概是讲,在当时大部分留学生都是在餐馆洗盘子或做苦力活养活自己的情况下,这个学生却很幸运的找到了一份报社编辑的工作。心里的高兴自是不言而喻。每天下午3,4点钟上班,工作到晚上11点回家。这样大约做了十来天。一天晚上回家时,发生交通意外,受了重伤。而事故原因是在于他不懂澳洲的交通法规,没有开亮自行车尾灯,因此也得不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在澳洲, 骑自行车有专门的车道, 骑车者一定要带着专用头盔才可以上路;夜间更是规定一定要亮着前后灯, 以便警示来往的车辆。尽管报社在经济上补贴了一些,可是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身体受伤,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送回国内了。这种事情对于我们这些留学生的触动是无语言表的。那种复杂的情绪,不单单是为事故中的同胞感到惋惜、难过,更是好象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在心里都开始琢磨着:如果这事是我们自己碰到了,应该怎么办?

Jack突然冒了一句:“你们说,要是有个慈善基金什么的,该有多好?”我不置可否的点点头,满怀心事的回到厨房,继续拨弄着我的卷心菜,想着Jack说的慈善基金会。

    随后的一个月,我也经历了生命里的一次重大磨难。因为签证问题,我被移民局拘留,尽管在据理力争下,24小时后,我被释放了,并得以重新申请工作签证的机会。可是有一个念头却更加强烈了。如果有一个华人关爱机构存在,为我找律师,或是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我一定不会觉着这么孤立无助,至少心灵上有一个慰藉。如果当时有一个后盾能支持维护我们的权益,或许不会有那么多的留学生变为黑民,经历着“提心吊胆,躲避移民局拘捕,甚至被遣送回国的”日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澳大利亚进行高中、大学及研究生的教育,他们的经济基础比我们当时应是充裕上许多,负担不会那么重。尽管在澳洲这个法规健全的社会里,意外仅仅是少数。但是孩子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学习状况依然会时时刻刻牵动着大洋彼岸亲人的心,他们在异国他乡生活是否有困难?身体好不好?身边有没有朋友互相关心?……所有这些担心是远方家人难以挥却的心绪。

    对于海外游子来说,踏上异国他乡,只因坚信那是追求人生梦想所应踏出的第一步,不管对与错,孤独与困难,那都是自己的选择。可是心底依然会期盼着:在困难时,无助时,这陌生国土上有人陪伴,有人关爱,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

这些触动促成了我后来于2001年5月与一些商界朋友组织成立了“澳洲华人慈善基金会”。我们给在澳洲的国人提供紧急援助,希望大家在这异乡一样有支撑。去年,一位来自上海的王女士向我们写信紧急求助。她的女儿小吕就读于墨尔本La Trobe大学会计专业,不幸于7月确诊为“纵隔恶性淋巴瘤”。小吕的父母是退休的中学教师,母亲刚患过急性肾衰竭。家中为了小吕出国留学 ,已经花费了全部积蓄。而小吕进行检查治疗的费用又是庞大的一笔开支。他们实在没有能力支付了,否则只能放弃治疗回国,这无疑是放弃女儿的生命,因为在身体这么虚弱的情况下,长途跋涉,再加上病情的严重,后果一定不堪设想。王女士说,“她实在走头无路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我写了这封信,请求我们慈善基金会伸出援助之手,救救她的女儿。” 为此,我们召开会议商量后,决定给予一次性的经济援助,同时,让澳中侨报发文呼吁社会,请求各界人士的帮忙。这样,社会上热心人士10块,20块,50块的捐助,还有人带上水果鲜花上医院看望小吕,有人甚至充当义工帮忙一起照料;中国驻墨尔本的领事馆官员也多次探望。澳中侨报社对此全程跟踪报道,希望能让更多人来关心这个女孩。最后一共募到捐款1.5万多澳币(折合人民币9万元左右)。

    华人慈善基金会是在经济上提供援助,自然也就是针对那些在金钱方面困窘的华人。可是随着留学生年龄的年轻化趋势,他们在生活上、心理上碰到的问题可能更多,我越发感觉到成立一个关爱中心的重要性。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小范围的实验机会。

    2004年11月26日,济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与澳中集团签署了合作成立“中国济南(侨)留学生关爱中心”的协议。在澳洲设立关爱中心是应留学生家长的建议而办的,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小孩在澳洲留学时有人关心,有人帮助。他们与公司山东办事处进行了联系,这与我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我们愿意无偿提供服务。中心的工作宗旨是为山东籍的留学生排忧解难,成为留学生墨尔本的“知心大姐”。中心会协助留学生在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帮助初到留学生尽快熟悉当地情况,排解留学生的思乡情绪;为留学生在澳洲的升学、移民及就业提供专业咨询等。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收到一些山东籍的留学生递交的申请报告,也妥善处理了他们遇到的问题。

    初见成效,我心里是欢喜异常。我希望这些新来的孩子们可以有所依靠,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在异乡踏踏实实的学习好,让殷殷期望的父母能放下心来。2006年,我有一个新的计划——成立一个“澳洲中国留学生关爱中心”。不仅山东籍的学生可以申请,所有在维多利亚州的中国学生都可以。让世界充满爱——这不是口号,不是虚伪,是所有人内心的希望!

    今天,我也想说:“全世界的中国人对于彼此都负有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