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枪》的电影批评
说《三枪》好看的,或说《三枪》不理想的,现在看来好似都在外围打嘴仗。
我在看完它之后,写了一篇拙文对它放了三枪。我那三枪,也属于外围打仗。这里,我对《三枪》进行一下电影批评,从外围进入到内里去看看为什么我要对它放三枪。我的目的并非求全责备,老谋子这位大师级的导演荒废业务三年整之后导出来的这部片子,实在不能不掰扯一下,这对他重新堀起不会有害处。
总起来说,《三枪》剧本上的缺失比导演的缺失要多。
1、
作为一部完整的影片,在风格上分成前后两半部分,这不能用“特意追求”来掩盖编剧和导演存在的问题。惊悚不是不能与整片的闹剧风格相协调的。例如,小沈阳埋倪大红之后拉了一泡屎,偶然发现了孙红雷丢下的烟袋,随手扔掉,接下来是孙红雷骑马回来找烟袋。编剧和导演在这里只是让孙红雷找到了小沈阳的荷包,用刀挑着看了看拉倒。这里便没有抓住喜剧因子。怎么就不能让孙红雷“倒霉”一下,踩着什么一下滑倒,然后他闻闻自自己的手,觉得臭不可闻。这就是喜剧的一个节点,也叫因子。没抓住,自然就会与整片的风格脱节,其实在孙红雷的戏份上这种喜剧因子处处都存在。这是编剧上的缺失还是导演的缺失?反正不是孙红雷的过错。闹又没闹到底,惊又没有惊起来,风格就这么成了二半调子,这板子就得把编剧连同导演一起打了。早就知道老谋子是喜欢插手剧本的,看来还得放过徐正超专打老谋子了。
2、
倪大红在大西北荒凉的地面上开“麻子面馆”,招来的员工全都是东北人。这是导演贪恋西北风情,却又难舍小沈阳、赵本山以及毛毛在演艺界的人气儿,无法把二者拿捏在一起的缘由。这显然就是导演的问题了。张谋子不管拍什么题材的片子,都乐意把故事背景的地域西北化,例如《红高梁》原本是山东高密的事,让它移到了西北,可是谁都知道地处大西北的陕西根本就没去过日本兵,这就是他的一个疏漏。这个漏洞一直没有人揭穿它,他便以为谁都没看出来。于是,这《三枪》里窟窿就变本加历扩大起来。满嘴疙瘩话的东北人,耍着二人转式的面片,整出来的却是陕西风味的油泼辣子宽面条,热闹到是热闹了,“艺术真实”却没有了。这也是人们说它是个“大杂烩”的一个根由。
3、
无论怎么闹,“大不真实小真实”还是应当讲究的。在戏剧安排上缺乏真实性,是因为这“麻子面馆”设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没有食客,它做什么买卖?如果有过往的丝绸之路上的食客搅进来,不仅可以脱离开《血迷宫》的局限,还可以使戏更加热闹起来。而且可以让小沈阳、毛毛和程野、阎妮的行为在面对搅和进来的顾客面前机智起来。可是,《三枪》里却没有这种氛围。这绝不是受制于成本的结果,而是编剧和导演在艺术上的氛围缺失。连跑龙套的加在一块全片的人物也没超过19个人,成本就一个亿,不差钱吧?
这就是我对看完片子之后放的三枪的解释。不知道这算不算对它进行一下真正的电影批评。
老谋子转型拍商业片,应当说也是在摸索。从他的第一部相当失败的商业片《美洲豹在行动》开始,到他的不伦不类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再到后来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应当说他一直在转型,一直在摸索。正因为他是当代中国电影的领军式人物,所以我们才对它寄于很高的期望。喜欢他的电影,但并不是部部都得喜欢;喜欢他追求的人文风格,但也不是他的哪个追求都得喜欢。我并不苛求他部部片子都成功,但这不妨碍我对他部部即将出笼的片子都抱有希望。
因为他是张艺谋,他有太多聚焦的目光,所以批评他其实是对他的提醒和爱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