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片随笔[16]:只有与天一起飞鹅
(2009-11-13 06:50:32)
标签:
影视创作娱乐艺术文化校园随笔 |
分类: 文化乱谭 |
审片随笔 [16]
只有与天鹅一起飞
看了一部“英模片”,禁不住的直咂嘴。
原因在于编导只是展示了这类题材的表面素材。我们在听英模事迹报告时的感动,在影片中却荡然无存。是什么原因使得影片把我们应当有的感动偷走了呢?联系近些年来出现的这个类型片,发现它们当中优秀的作品并不太多,多数作品都浮在英模事迹的表面,单摆浮搁的把他们的行为罗列出来,缺乏深入的挖掘提炼,也缺乏最起码的创作。以我刚刚看过的这部英模片为例,主人公整日里忙于工作,很少回家。而他的老母亲就盼着儿子回来,哪怕是一分钟。很可惜的是编剧没有抓住这个细节进行挖掘提炼,只是在得知表弟收了某个商人高价收买他母亲的的鞋垫的消息之后,才回家劝说表弟退回钱去,而他的老母亲也只说了一句“你哥哥做得对”就拉倒了,挺有情的一场戏写得没滋没味;到片子结束主人公死后,他女儿带着父亲的遗像回家,老母亲捧过遗像来又只说了一句“这回你就不用走了”。可是由于前边没有戏的铺垫,这个原本应当很感人的戏却被编导弄得索然无味。
不感人的根由在哪里呢?就在没有深入的挖掘英模人物的内心世界。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编剧于敏说:如果你要写天鹅,一定要与天鹅一起飞,即使你飞不了那么高飞不了那么快,但是起码你在飞。
要想把“英模片”拍得好看,是需要与英模一起飞的本领和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