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恶____我看<大鸿米店>

标签:
影视创作侃电影娱乐艺术文化校园随笔 |
分类: 电影世界 |
人之初,性本恶
我看《大鸿米店》
被“国学”人士捧为圣典的《三字经》,头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却全然不是如此。比如,刚刚离开襁褓的婴儿手里拿个奶嘴,你跟他要一要试试,保证躲开你伸过来的手不给。人之初,其本性便是自私。
这《大鸿米店》被禁七年,据说禁的理由是“灰”。灰,指的就是它宣扬的性本恶。对于这部根据苏童小说《米》改编的影片,有评论说:《米》是苏童的“性恶论”理念的生动写照,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人性恶的载体,苏童对他们之间在生存意义上的对立与竞争、需要与排斥的人物关系的描写可以说是细腻到了纤毫毕现的程度。生存作为生命的第一要义在这里超越了一般道德的层面,谁也不能拯救谁,只有他们自己拯救自己,所以没有理由谴责五龙,鄙视织云,他们的人性恶也显得自然而然,奇怪的是苏童就有这样的本事,为自己的性恶论找到了存在的必要和合法的理由,同时使影片有了在哲学与美学精神上的悲剧和怜悯的特质。苏童非常善于在细节和微妙的人性冲突中来刻画和表现人物,同时也更擅长对人的意识的多面性、多变性、恍惚迷离的不可靠性的琢磨和表现,这使得本部由他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可看性。
这部影片才叫艺术。
研究人,研究人性,这才是“人学”。电影作品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故事,使人们认识到人性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回归它的本位。
其实拆穿性本恶,并不是坏事。孔老二的那一套才是典型的虚伪。
影片的拍摄在艺术上十分讲究,足见导演黄健中功力的老到。陶泽如在米柜里耍疯和野合的那两场戏拍得相当令人震撼。他很聪明的利用了外景的造型条件,把一个江南水乡小镇的古扑与浓厚的历史积淀渗透进了戏剧情节之中。社情与民风都映衬着鲜明的时代背景与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