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稿笔记[5]:何不更深入的开拓
(2009-11-07 04:55:07)
标签:
创作杂谈艺术文化校园随笔 |
分类: 文化乱谭 |
阅稿笔记[5]
何不更深入地开拓
刚看完一个剧本,自认为它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基础很不错”就是差那么一段距离。
简单地说,这个本子讲述的就是一位哥哥在父母双亡后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全力供非亲生妹妹念书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平铺直述,就没有什么看头了,不过它选择的角度是从妹妹寻找总给自己寄钱却从来也不打电话,甚至再也见不到面来切入的。这就使得故事有了变化。剧本最后,妹妹再次接到哥哥寄的钱并且终于偶然找到了哥哥时,哥哥却已经因为打工赚钱而残疾。我之所以说,它有“一定的基础”就是从故事引发的这个结局来说的;我之所以说它与“基础不错”差那么一段距离,也是从这个故事引发的结局来说的。
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首先,从结局可以反观戏核。既然哥哥可以如此为非血亲关系的妹妹做出如此牺牲,那么原本学习很好的哥哥为什么会放弃学习而专供妹妹读书?这一点在剧本没有交代。剧本过多的强调了妹妹的背景,一再说“你就是北京人”,“你是贵人”,这个强调,减弱了哥哥为妹妹而做出牺牲的精神。所以,为什么哥哥会这样,前边必须得有铺垫。因为农村的孩子都知道,读书是跳出农门。哥哥经历了什么事,才有了这种责任心?仅仅是“亲情”似乎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这是艺术作品,必须通过艺术让观众懂得和知道。
其次,还是从结局可以看出戏核开掘的不深,立意狭隘。如故事本身的架构所展示,哥哥对非血亲关系的妹妹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间大爱。这种大爱像现在的剧本中所写得这样止步于找到月月按时给她寄学费然而自己却因为打工而残疾了,其思想意义似乎就局限在几十年形成的亲情上了。现在这样的结局虽然悲惨,但是仍旧没有出人意料。以作文章为比喻的话,就是还没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它完全有深入开拓的基础和情节合理的可能,因为它写到了哥哥曾四处打工,做过许多工种。这就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扣”。在妹妹得知哥哥曾在一个煤矿下过窑,而这个矿出了很大的事故,就利用这件事做文章。不正面表现矿难,而是通过矿工介绍,说有个矿工为了让大家逃难,回去救工友,自己死在井里了。那么,后来妹妹接到的来自天南海北的汇款单,就有学问了。那是哥哥在各地工作过的那些曾经的同事们寄给妹妹的。人间有大爱,就这样在不经意间生发出来。这比现在这样结尾,社会意义要宽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