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没眼光的往事
(2009-10-27 06:27:07)
标签:
电影往事影视创作文化 |
分类: 影事钩沉 |
特没眼光的往事
没眼光,就会错失良机。
这种错失良机的事,在长影八十年代发生过多起。由于“没眼光”,至使许多优秀剧本从长影流失。这些流失的剧本后来到了别的厂,都拍出了轰动全国的优秀影片。恰恰也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界开始进行观念大更新,队伍也在进行大整合。张艺谋等后来被称为“第五代”的一批电影人横空出世,冲击着中国电影界。在中国电影界新旧观念大更替的关键时刻,需要锐利的眼光,抓住观念转型的机遇打好新的“辽沈战役”。然而可惜的是,由于没有眼光,长影一再错失了良机。表现在剧本编辑工作上,便放过了:《锅碗瓢盆交响曲》(邻居)、《兰花花》(黄土地)、《喋血黑谷》、《桐柏英雄》(小花)、《香油坊的故事》(凤凰琴)、《芙蓉镇》……等一批后来成为中国电影经典的剧本。而表现在影片创作的管理上,则出现了压制年青电影人进行创新探索的努力。1986年,当着电影《城市假面舞会》的样片在影像上出现了逆光泡泡的时候,厂里相关部门的第一反映是“样片不合格”,不但打洞作废还拍去电报质询。摄影师在画面构图和光源运用上出现任何一个不符合陈旧的“技术规范”的,样片全部被打洞。就这样,一部片子尚在摄制中,便接到了类似十二道金牌式的电报斥责,而且巧的是不多不少整整有十二份电报!摄制组的主创人员被这此电报搞得灰溜溜的。然而,当着他们顶着压力把片子样片接起来之后,大家才看到他们的创新设想。于是,又一片欢迎起来,全然忘了那十二道金牌式的电报斥责。不过,莫以为有谁接受了教训。没有。在全厂创作会议上,占着主流舆论的依然是对“第五代电影”是“怪胎”的攻击。到底什么是电影新观念,竟然谁都说不清。
就这样,长影不可避免的落伍了。
眼光,到底有多重要,足见一班。没眼光,就会错失良机。而良机一旦错失,再往回挽救,真的不知要花费多大的力气,付出多少心血。因为落伍所带来的,不只是市场空间的损失,而是长影这个品牌的毁誉。
这眼光,就是观念。
这观念,当然也就表现为水平。特没眼光,其实也就是特没水平,我也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