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审片随想录[19]:电影修辞缺不得

(2009-09-21 06:51:43)
标签:

侃电影

校园

教育

艺术

文化

创作杂谈

随笔

分类: 文化乱谭

审片随想录[19]

电影修辞缺不得

如今的影片已经不大讲究电影语言的修辞了。

出此感慨,是因为在审片中经常会遇到令人扼腕的遗憾。相当多的影片平庸,并非是剧本本身多么糟糕,而是摄制上的粗糙。这集中表现在镜头运用、电影构图、电影语言等等一切方面,甚至连一些还算是一、二线的演员到了这种片子中也变成了白痴一般不会演戏了。

电影是综合艺术,问题自然也是综合性的。

不过,让我最为感慨是的电影语言修辞的缺失。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的经典影片中,我们享受到的艺术淘治很大一部分便来自它的艺术性。所谓电影语修辞正是这种艺术性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在《十三人》中,决战至最后一个人的红军战士中弹,他扶住身边的小树不肯倒下去,挺立良久他栽出了画面。这时,那个被他拽弯了小树倔强地弹回来,摇摆着,摇摆着,最后昴然挺立。这棵小树喻示着什么?在《穷街》中,受了重伤的抵抗战士爬向院子中间的水笼头,当他的手扶着水管拧开笼头的时候也无力的滑落下去。这时,画面上只剩下水笼头在滴水,一滴,两滴,直到最后不再滴嗒。这水笼头又喻示着什么?它们都表现了“死”,可是在修饰“死”这个结局上,它们调动了环境中所独具的条件,把它发挥到了极致。这个发挥本身,就是语言修辞。类似这样的电影语言修辞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缺失呢?

出现电影语言修辞的缺失,首先是到底“二度创作”的功夫下在哪里出了问题。目前,相当数量的人把“二度创作”的功夫下在了改剧本上,而且是人人上手七嘴八舌地改,尤其是演员插手改戏表现得更加严重。我并非反对演员改戏,只要改得合理。因为“二度创作”不光是导演的事,而是摄制组各个创作部门共同的事。因为电影是综合艺术,而不是哪个特定部门或特定创作人员自己的事。一部影片离开了哪个部门的创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电影是谁谁的艺术便显得相当偏颇。现在的问题是改戏也好“二度创作”也好,功夫没有下到如何把剧本提供的文学形象转化为影像形象上。其次是对于剧本所提供的文学意境没有体会或者体会得不深、不准甚至不对,忙于赶进度赚钱。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出现过,例如最近有部片子居然硬是把喜剧拍成了悲剧,令人扼腕。再者就是受到文学和艺术素质的局限,根本不明白还有一个电影语言,这种语言还有一个修辞问题,以至于他们的片子连基本的故事都讲不顺畅。

电影不是什么人都能玩的。

可是中国的现实偏偏是许多人都想玩电影,而且也真的在玩。玩可以,那得有资本。这个资本,就是起码的电影修养和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