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尹宪
肖尹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01
  • 关注人气:3,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新华社记者问

(2009-07-16 05:16:30)
标签:

艺术经济新秩序

侃电影

艺术

文化

创作杂谈

分类: 文化乱谭

就农村片问题

答新华社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看了你博客上谈农村片的文章,想请您谈谈。剧本不是一剧之本嘛,究竟怎么样才能够抓出质量比较高的农村片的剧本来?

我:首先说明一下,我已经退休了,电影观念也肯定跟不上现在的形势。所以,谈这个问题只能供参考,不一定符合需要,也不一定正确。其次也说明一下,现在农村题材的剧本我接触得不多,对剧本的总体质量很难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新华社记者:没关系,您谈。

我:我要谈的其实也都是老话。观念可能是旧的,但是规律就不能说有新旧之分了。观念可以更新,事物的内在规律却是一成不变的。电影剧本创作有它的内在规律,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违背不得的。在我看来,要想抓出质量比较高的农村片剧本来,不外乎三条。第一条就是生活。“深入生活”这个问题现在很少有人提了。其实,最有质感、最有内涵的作品恰恰是从生活中来的。创作这个事情,是取之于生活付之于假定的。没有生活,很难创作出高质量的农村片的剧本来。像农村片的经典《李双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喜莲》等等,都是如此创作出来的。这个问题其实对于其他题材的创作也是如此。“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什么时候也是否定不了的,它是规律性的东西。今后要抓出高质量的农村片剧本来,不遵从这个规律是抓不出来的。过去,长影即便是编辑也得深入生活,因为你不了解生活怎么去扶植作者的剧本呢?现在,浮燥之风盛行,有的作者急着拿自己的稿子变现,也有的干脆就闭门造车。这样下来,剧本的质量就差强人意了。第二条,是加强与文学的联系和团结作家队伍。长影有个小白楼,兴盛时期里面常年住着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30多位作家为长影每年15部戏的生产任务进行剧本创作,与此同时还有编辑们从全国各地抓来的剧本跟他们进行竞争,这样算下来长影每年拍摄的15部影片实际上是从100多部剧本中筛选出来的。由此就可以想见,那时的影片质量能不高吗?长影能不辉煌吗?不建立作家队伍就想抓到好剧本,或者说得通俗一点儿不撒点米就想抠出蛋来,只能是舍本求末瞎耽误功夫了。这个队伍靠谁来组建?靠伯乐。谁是伯乐?这就说到第三条了,要抓出质量高的农村题材的剧本来得有一支能相马的伯乐队伍。长影过去主管剧本工作的领导很历害,林杉、胡苏、纪叶,都是全国“十大编剧”之一,他们太懂得电影剧本创作的内在规律了,而他们主管的总编室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过去长影的编辑队伍是35个人,这35个人从年头到年终没有在家里呆着的,都在全国各地按片包干的跑,去发现题材去联系作家,从中进行题材排队,进行剧本扶植,此外驻在厂里的还有9个外稿编辑处理每年四五千件自由来稿的剧本。总编室主任和剧本厂长坐阵指挥,运筹帷幄。那个时候主管剧本和总编室的领导着实历害,剧本再荒,压力再重,也没有乱过阵脚,而是充分相信自己手下的队伍,放手让他们闯,绝对没有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去越俎代疱。还有一点就是他们敢承担责任。比如《人到中年》,他们看得准也抓得狠,在竞争中不怯阵,出现争论后也不惟上,结果抓出了一部名片。伯乐,指的既是领导也是编辑,首先是领导。

新华社记者:你谈的这三点很重要。

我:人微言轻,我也是说说而已,当不了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