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片六解

(2009-07-16 04:51:16)
标签:

侃电影

杂谈

娱乐

艺术

校园

随笔

艺术经济新秩序

文化

分类: 文化乱谭

农村片六解

农村片当然也得讲成本意识。

然而,怎么讲成本意识却大有学问。企图不撒米就想能从鸡屁股里抠出蛋来,只能是农村老大娘穷怕了之后的一种梦想。靠这种抠小钱的办法搞农村片,看似有理,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剧本费,如果嘴上说“剧本是一剧之本”,感叹“好剧本少”,而手上做的却是拼命压低作者的稿酬,那么这必定造成一锤子买卖的后果。作者的作品被一次性的廉价收购处理之后,他还会再上这个当吗?也许有人会说,爱上不上,反正编剧有的是。当然,两条腿的人有的是,可好编剧却绝对是凤毛麟角,否则“好剧本少”的感叹从何发生?

创作从来也没有一刀砍的标准。因为题材不同,作品也不同。

那么,成本当然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规模。很难设想让《五朵金花》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都是一个成本。因此,根据题材的不同进行农村片的投资策划,就比简单的条例式生硬规定造成“成本一律化”,要实际得多。

如今地球人都知道,人头费是吃掉影视成本的大头。成本几个亿也好、十万也好,人头费就会吃去它的百分之六、七十左右,真正用到拍摄上的钱极少。如果再遇上贪心的东东,那么真正花在拍戏上的钱就更加可怜了。许多农村片,明眼人或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钱花得值不值,当然也知道它真正的成本应当是多少。做假帐只能瞒得了傻子,绝对瞒不了内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出个六、七十万拍农村片,其质量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影视制作的痈疽,似乎目前仍旧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机制来解决它。其实,审计就可以解决,不过这要真正懂行又清正廉洁的审计依法坚守岗位才行。

投入是要和回报相适应的。

在农村市场尚没有培育起来,而文化惠农又是一项政策性亏损的情况下,现阶段的农村片主要在于创造品牌和占领市场上。在这个阶段投入和回报还无法一下子做到平衡。这是一个过程,也是必定要经过的。这个过程对于其他题材的影片其实也是一样的。

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出现不分剧本内容拍摄的难易搞“成本一律”呢?这就有一个到底把什么当市场和为什么要拍农村片的问题了。如果把电影频道当市场,那么频道的收购价格便决定了农村片的投资成本不能超过它的收购价格,超过了就赔。显然,这是为频道拍片。可是,电影频道收购得了年产几十部的农村片吗?显然不能。因为还有大量其他题材的数码电影也在往里挤。如此,这就看出为频道收购而搞摄制“成本一律”的弊病了。其实,越是低成本越无法保证质量,频道越不可能收购。说质量和成本不能相比,不是必然的关系,但是没钱就是拍不了某些题材的片子,这也是事实。

走出成本的怪圈,要靠质量。当然,更要靠胆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