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现象的思考
(2009-05-02 05:01:35)
标签:
艺术娱乐文化休闲杂谈探讨校园 |
分类: 文化乱谭 |
小沈阳现象思考
小沈阳获得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的消息,引起网上大哗。
其实,做为二人转演员小沈阳靠自己的演出受到观众的喜爱,创造出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相应的表彰是理所应当的。问题出在我们对于他的劳动的是否认可和是否宽容上。
争论并不是坏事。
有些人接受不了小沈阳,不是不承认他的劳动价值,而是觉得他冲击了我们传统的审美体系。几千年来,我们接受的是“好人就是好人”“坏蛋就是坏蛋”的那种非黑即白式的欣赏美学。类似像小沈阳这种“中性”的演出,便认为实在是有碍观瞻。所以,前两年一出现李宇春,便大呼受不了;一年前出现了李玉刚,也说他“不男不女”……可是,他们的表演却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事实也证明他们没有散布“晦淫晦盗”的不良影响。这再一次把“艺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提到了我们的面前。
不搞清这个根本的问题,争论便永远没有结果。
可是,要争论明白这个问题需要真正的解放思想。回归艺术的本性,原本就不那么容易,何况我们几十年来已经浸到血液里的习惯了给它加许多定语呢?赵本山说他的小品就是让人乐呵。他特别否定了自己演出的两个小品《三鞭子》和《火炬手》,说“累”,演着累看着也累。针对有人“攻击”他和小沈阳演出的《不差钱》,他说主题就是乐呵。语言简单,然而道理就是这么朴素和真诚。可是像他这样把艺术的本性一下子回到这种程度,相当多的人还真接受不了。不是有人已经开始攻击了吗?现在那种板着面孔给观众上课的“艺术”作品越来越没有市场,这已经是个相当明确的市场“报复”了。发多少“红头文件”也无法把几个观众拉回来听训了,难道还要等到这种东西被抛弃到无人彻底理睬的地步才能够幡然醒悟吗?
袁岳在他的名为“圆圆的月亮在地上”博客上发表了一篇谈到“宽容”的问题,尽管他没有回答艺术本性的问题,但是他从社会学的角度解答了一些现象的认识,所以转过来共赏。因为原文太长,下面只是他的文章选段:
小沈阳不过演个娘娘腔却能让大家喜欢成这样,我觉得还是有超出一点小沈阳本身的道道的。我觉得,中国社会的宽松化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时候,就是在今天人们已经能对于极端、边缘、另类、怪异的亚文化给予越来越多的宽松空间。在不违法的范围内,过去我们在道义上感到不怎么容忍的现象,现在越来越用相对主义的态度加以对待:也许我不一定那样但是别人这样我不会去干涉,或者也许别人不同意这样但是我觉得合适的事情我自己就去做了。在此前提下,过去很多我们往往感到敏感或者不合适表现的行为就会纷纷出笼,而且会安之若素,甚至乐之不懈。因此,出个台面上的娘娘腔也根本不是个问题,出个假小子型的女孩也不是个问题,出个满口脏话的文学作家不是个问题,出本言辞激动立场极端的书籍也不是个问题,就是见到到处发神经的人也觉得不是个问题。我们进入到这样一个时代,拥有天然的道德裁量权的权威是缺失的,我们自身的内省力也是薄弱的,因此左中右、从鸽派到鹰派、从自由到保守,丰富多彩与乌七八糟的各类立场拥有者都可有一定的空间,各种口味的欣赏习惯均有了满足机会,娘娘腔自然更不在话下。在这个意义上,小沈阳是中国文化多元化与宽松化的重要符号,他演的娘娘腔所获得的欢迎证明,中国真的变得非常开放与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