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年我在南京流泪

(2009-04-25 06:00:26)
标签:

侃电影

娱乐

艺术

文化

校园

随笔

创作杂谈

分类: 文化乱谭

那年我在南京流泪

二说《南京,南京》 

    看完了《南京,南京》,我更期待《拉贝日记》了。

拉贝,德国人。1937年的时候他服务于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的总部。日军进攻南京之前,拉贝出面组织了“南京国际委员会”,而且派人到苏州去与日军进行谈判,要求设立避难区,日军不得进入。当时日军也答应了,并且在地图上划定了难民区的范围。然而,当着日军从中华门攻入南京,成千上万的南京居民涌进狭小的难民区后,无信的日军便不断地冲进难民区里抓人进行屠杀。拉贝想起了自己是德国“纳粹”的身份,利用这个身份他尽自己的可能保护着中国公民。开始,为了难民区的安全,他缴了涌进难民区的中国军人的枪;为了更多的难民有饭吃,他不得不送出妇女供日军玩乐。知道这些史实,你才能够理解《南京,南京》电影中拉贝奉命离开南京时,为什么要向难民们下跪。他在忏悔,不应当缴枪,不应当送出妇女去。

陆川对于日军击鼓祭魂十分的感兴趣,所以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进行渲染。离开影片本身专门去谈这场戏,他拍得还是相当震撼和有气势的,也颇有黑泽明影片的韵味。但是,编导者的关注点漏掉了许多比这个更加重要的历史事实和重要的细节。在此之前,日军进行了最虚伪并且是最盛大的“入城式”。在这个入城式中,非常显眼的是日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身后的佛龛和被强拉来“欢迎”的市民背后的剌刀,以及他向“百人斩”的两个军曹发授的勋章。更让人恶心的是,他还从日本请来了一个和尚,“超度”被他屠杀的中国亡灵!最关键的是,下令做这一切的竟然是天皇的弟弟!

那年,看到这一切,我流泪了。

    这场人间惨寰在我去看资料那一年已经过去六十年了,我却在看完了相关的资料和照片之后三天都没有吃下饭去。那时是1991年。我造访了设在南京的国家第二档案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掌握了相当多的档案资料。我是应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牛满江先生的邀请做这件事的。他想拍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我说:南京电影制片厂已经拍了一部《屠城血证》了。他说,这场大屠杀是个写不完的题材。陪同我来的时任电影局制片处的处长王树舜先生说:牛老就是来抓这件事的,同时他还要推动中国的民间索赔。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和要求,便动身飞往南京。没有想到当时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馆长张先生一听到牛满江的名字便十分不屑地说:他算什么东西?中国政府已经放弃了战争赔款,他还在那儿组织什么民间赔偿,这不是给政府添乱吗?对放弃战争赔偿的得与失,中国民间至今仍在争议。这个不去说它了,我感叹于这位馆长态度的如此冷漠,真不知地下那30万亡魂该如何看待?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搜资料之后的作为成了零。

      后来,有了吴子年拍的《南京大屠杀》问世,现在又有了陆川拍的《南京,南京》,但是都没有从拉贝为首的“南京国际委员会”这个角度出发叙事。十分遗憾。我觉得,从政治上审视这场屠杀,已经够多的了。现在最缺少的是从人性上审视:侵入南京的日军何以泯灭了人性?国际委员会的委员们又何以张扬着人性?这些都应当是这个题材真正需要深挖的。也是这个题材的电影真正据有人文价值的要点所在。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关注着《拉贝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