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珍惜对方

标签:
侃电影娱乐艺术文化校园随笔 |
分类: 电影世界 |
永远珍惜对方
我看《澳洲乱世情》
片子翻译过来的名字叫《澳州乱世情》,可是据说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拿这部片子向世界公关,把它改成了《澳大利亚》。先不说别的,影片本身也确实把澳大利亚无垠的国土和自然风光以及历史表现得气势磅礴,挺有看头的。
影片被一些媒体称为澳洲版的《飘》。
其实在我看来,它远不如黑白片的《乱世隹人》或后来那个长达三个多小时彩色片《飘》。这部《澳洲乱世情》讲的是《走出非洲》+《乱世佳人》的混合故事,导演巴兹-鲁尔曼把它们编织在一起,表现了一个异文化者与远古大地的相互认知、感受、冲突、融合的过程,又讲述了一个不平凡的女性在烽火乱世凭借勤劳、勇敢、独立、坚强的性格渡过艰难岁月的传奇。正如我在一开头就说的,广袤澳洲美得令人心悸的狂野与它编织的故事相得益彰。它把澳大得利亚那些最壮观的山脉、岩石、河流、沼泽、荒地、沙漠等等都一览无余的收入进来了,难怪澳大利亚政府慷慨解囊5000万美元给它以资助。面对着白人与土著的对立、男人与女人的对立、科技与自然的对立、现代与传统乃至西方现代文明与澳洲古老文明的对立,《澳洲乱世情》给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尊重、理解和融合。这到很符合我们提倡的“和谐”。正如有的评论所说的那样:“黑白混血、雌雄莫辨、受过教育又去寻根的小孩儿,则成为影片主题的具象化身,在结尾的一片代表丰收的金黄色泽中选择了解放人性、回归本源;既引用土著民歌又向名曲《绿野仙踪》致敬的配乐,也从形式到内容跟电影对接得天衣无缝……,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连日本兵的功用都跟我国观众的传统审美毫无偏差。”
呵呵。
一部片子要承载一个国家的历史,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
然而《澳洲乱世情》做到了。它以混血孩子纳拉的自述为视角,写了澳州历史“被偷走的一代”人在开发澳大利亚的过程中的作为。这条线,很弱。因为它更多的是表现牧场主雅士利夫人与赶牛工牛佬的爱情。混血孩子纳拉亲眼目睹“远方牧场”的主人雅士利被法切害死在死水潭,他以弱小的身躯帮着夫人和牛佬与法切进行争夺,终于维护了牧场。最后,这个孩子回归了澳大利亚广袤的大地。从摄制上来看,无论是赶牛的场面还是后来日军飞机轰炸达尔文港的场面,都颇有大片的气势。虽然那些特技做得略显粗糙,三维动画的痕迹相当的明显,但是仍旧让人震受到了视觉上的冲击。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部片子都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