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电影环境比较
(2008-12-30 07:50:41)
标签:
侃电影娱乐艺术文化校园随笔 |
两岸三地
电影环境比较
台湾自由撰稿人吴燕玲女士在“金马奖”之后,就陈可幸的《投名状》与魏圣德的《海角七号》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电影环境”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圣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坦然地说:"跟《投名状》比起来,《海角》还有很多瑕疵,陈可辛导演对于大场景的调度和大片的把握能力,都是我目前不具备的!"他甚至说,"两部片的级数根本不一样!"所以输给《投名状》,他认为很正常。
华语电影资金M型化
《海角七号》与《投名状》,让人联想到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世界,近年来已出现资金M型化的现象。从《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赤壁》……动辄耗资数亿元的超级华语大片愈来愈多,特别是在大陆,几乎每年都有这样的华语大片,而且还不只一部。
这种情况看在台湾电影工作者眼中,无疑是备感羡慕的。拍摄《翻滚吧,男孩!》拿下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台湾年轻导演林育贤,最近参与2008合作制片会议,与两岸三地的年轻电影工作者有许多接触交流,他发现,大陆的电影环境,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
林育贤说,大陆导演年产四百部电影,"但是上得了院线放映的,大约只有五十部!"因为超级大片卡住了院线,造成大多数电影无法进入院线播放,只能卖给电视台、做成DVD,而这些小片的预算往往只有一、二百万人民币。
如果论及电影制作技术,香港在技术能力上,无异是两岸三地之冠。近年来香港的电影人才纷纷到大陆拍片,无形中带动了大陆的技术水准,林育贤说:"他们学得真的很快!"让包括他在内的台湾电影工作者,产生了危机感。
政治正确扼杀电影创作
但电影讲究的不只是技术,林育贤观察到,因为政策使然,港片如今已可归为大陆国产片,如此一来,好处是可进军庞大的市场,但在创作题材上,就受到大陆要求政治正确的限制。
这是陆片最大的致命伤。于是在大陆电影圈里常流传一则笑话,就是"鬼片不能拍,但如果这个鬼是出现在梦中,就可以拍。"
林育贤说:"在台湾要拍鬼片,一定是一路惊悚到底,但在大陆,最后还得安排成这些情节其实是主角的南柯一梦,这样的剧情怎么会好看?"只有历史剧,台、港与大陆难以匹敌。
而过去台湾国片充斥着苦闷的情绪,吓跑了观众,许多戏院甚至宁可播放难看的洋片,也不放映国片,票房与资金不断恶性循环,造成国片景气落入谷底。
因此,在今年许多电影研讨会中,大家都带着兴奋的心情说:"2008年,是台湾电影丰收的一年!"就像林育贤所说的:"台湾自由的创作空间,是陆片无法比拟的,这才是台湾电影工作者,所拥有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