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铸就的命运

标签:
侃电影娱乐 |
分类: 电影世界 |
时代铸就的命运
我看《背鸭子的男孩》
朋友说:应亮导演的这部片子据说只花了三万块钱的成本,却已经在不下三十个电影节上放映过。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执意要抽空欣赏一下。
客观地说,这部片子在造型的张力没有什么令我震撼的出彩的地方。镜头运用几乎很死,一个长镜头接着一个长镜长,你根本不可能看到人物的任何表情,只能通过他的肢体猜测他此刻的心情。因此,片子的节奏便显得十分的沉闷。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朋友却说好得不得了。看来每个人的艺术看法和感觉差异是很大的。他的感觉是这部片子的拍摄手法是大师级的,在镜头外面还有戏,镜头里面戏中也有戏。我不敢苟同。我倒觉得片子的视点有些混乱,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变幻时常让我不知所措。我说:不能因为应亮从头到尾使用了长镜头就认为这是大使级的艺术。作为电影语言本身来说,原本就没有优劣,全在于如何运用。“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各有千秋,唯有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够更完美的把电影艺术的美充分的表现出来。应亮的这部片子,让专业电影工作者来看,它的副导演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副导演在创作中是负责后景和群众调面调度的。这就是朋友说的“戏中有戏”的原因。至于“戏外戏”,其实就是角色的主观视点而已,这不新鲜。正是这方面应亮运用得比较混乱,主观视点来回换,让你无所适从。值得注意的是它叙述的这个故事的背景以及他的处理方法。十六岁的男孩徐云在接到离别六年的爸爸突然寄来的一千块钱之后决定进城去找他。而此刻他的家正要因为建设工业开发区而被迫搬家。当他好不容易找到父亲时却发现他已经破产,并且在外面有了女人,这个女人还为他生了一个女孩。他已经不认自己的儿子了,也决意不再回那个穷山沟。一怒之下,徐云杀了这个良心泯灭的父亲。当徐云拭父时,城里正在面临抗洪的紧急形势。他割下了父亲的一缕头发,将它带回家乡埋了。故事就是这样简单。可是,外部环境却通过没完没了的广播告诉人们,这是2003年的夏季,国家政局正在进行交替,社会道德的水准却已经似洪水冲决了堤坝一泄而下。
应该说,它的内涵是很深的。
尽管它在三十多个电影节放映过了,但是我对朋友说它不会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他问我:原因在哪里呢?我回答他说:你想一想好莱坞影片为什么会风靡世界,你就找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