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本质和异化[4]
本文作者:张志恒
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是不可能再现的,无论是用语言文字,还是用多媒体技术,都不可能再现历史,用各种信息再现的历史多少掺杂了制作信息者的主观看法。记述历史的专业作者应该注意避免个人的主观看法,把对历史现象的不同看法尽可能都记述下来。当然这样的“历史”不会是“激动人心”的,也不会成为“文艺作品”。用历史题材作为文艺作品的内容,仅仅是把它看作“文艺作品”,这是作者的权利和自由。但要强调文艺作品是再现了历史,要从中学习历史,则是不负责任的“历史教师”。历史教科书用文学艺术作品来做历史的注脚,是本末倒置,是对历史的歪曲。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来展现历史,容易使人对历史的看法产生“偏激”,其负面效应是无法估量的。总之,任何理论,包括历史带给我们的启迪,都是用语言等符号表现出来的,而要从这“符号”中得到正确的人文知识,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再通过思考,通过逻辑分析;希望从文学艺术中轻松得到是不可能的。
从文学历史作品中学习历史,只能局限在初期了解历史的阶段,谈不上历史的借鉴和对历史的评价。轻信文艺作品的宣传更多表现出的是人对历史认知的愚昧。《三国演义》在我国流传甚广,造成人们习惯从传说和戏文中寻求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去对社会问题进行刻苦认真地思考。从文艺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是“懒汉”方法,也是造成“民智不开”的原因之一。人们从文学艺术中来得到思想意识,是用以讹传讹来研究学问,不可能有真学问的。更严重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和发展,阻碍了思想认识的进步。中国民间非法治处理社会矛盾的事件,不少和《水浒》、《三国演义》的流传有关。人们普遍认识的历史人物鲜有思想家,而对小说中虚幻的历史人物津津乐道。可见文艺作品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深。
电视剧《走向共和》播出后,收视率不错,评论者众。一些人认为不错,展现了历史面貌;也有人认为是歪曲了历史,是给“汉奸”翻案,气急败坏大喊停播。这是出历史剧,所表现的是编导对历史的认识,是演员们对自己演艺的展现。没有必要和历史“严丝合缝”,更何况对历史本身就存在不同看法,也有不可能弄清楚的地方。播出后你不愿看,不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不看就是,也可以通过媒体谈你的看法,怎么能提出禁止播出呢?最终这出电视剧没有停播,而是草草收场。这种现象反映了从文艺作品中看历史,学历史,成了社会普通民众的“共识”,这不能不让人再次思考文学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问题。每个人所处的时空是极有限的,而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社会现实,但如果是通过文学艺术这个途径,则很容易进入歧途。同样,有了从文艺作品中学历史的习惯,也束缚住了文艺创作者的“手脚”,常常是不知所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