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作家电影
___速评《我叫刘跃进》
这是夏曦小子的文章。他是快刀,我是慢枪。我完全同意他的分析,所以给他的文章起了个名,把他原来的题名改作了副题。呵呵。
刚刚在放电影院看完《我叫刘跃进》,因为比较失望,简单说几句吧。
看电影前已经在网上看了一些介绍和评论——主要是圈子内的,多数是主创的朋友和熟人,因此说好的多。不过,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朋友和熟人嘛,帮助宣传宣传,说点好话,有助于发行和票房。包括冯小刚等人的到场,说几句好话,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至于我自己的评价,那就必须等自己看完片子再说了。
我之所以说比较失望,理由有三个。
首先,我认为这根本称不上是一部“作家电影”,尽管影片是根据作家刘震云的剧本拍的,而且影片公映前还出了小说(据说卖得不错),刘震云又有权自己挑导演并担任制片人。我这样说,不是因为和法国的“作家电影”比,也不想用“作家电影”的理论来硬套这部影片。仅就影片本身的文学性(主题深度、情节的独特程度和人物形象的鲜明与否)来说,我认为就谈不上是一部“作家电影”。也许小说本身不错(听看过小说的朋友说的),但这与影片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从影片本身来看,作家的影子十分模糊,甚至会让人们产生刘震云名气很大,但写的东西也不过如此的印象(刘震云多次说,影片讲的是关于羊和狼的寓言,可是看完影片,感到李易祥饰演的主人公不像一只羊,倒像是一只狐狸)。这可能与剧本和小说的差别有关,也可能与刘震云和马俐文对同一故事的阐释不同有关。但更大的可能恐怕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艺术形式有关。看小说感到好,不一定拍成电影就一定好。一位好作家也未必一定是一位好编剧和好制片人。如果进一步深究的话,当初韩三平决定启用刘震云来做制片人,搞一次“作家电影”尝试,本身就缺乏论证,带有一定随意性,或者说想法虽好,但选错了对象。
其次,我认为刘震云在大权在握时,没有用好自己难得的权力——选一位合适的导演。马俐文绝对是一位好导演,这一点用不着我来证明,金鸡奖评委们早有定评。但是,她是否适合执导这样一部对她来说样式相对陌生、与她之前拍过的两部影片风格迥异的影片?实践证明(起码在我来看)是不太合适的。试想,如果这部影片由宁浩来导效果会怎么样?我认为,肯定要比马俐文拍得好。说到这儿,不能不提到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不知为什么,看完《我叫刘跃进》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把它和《疯狂的石头》相比较(可能因为情节相似——都有小偷,都是在找一件东西吧),但比较的结果是,《我叫刘跃进》虽诞生于《疯狂的石头》之后,却远远不能和后者相比——无论是情节的吸引力、喜剧效果还是电影语言的娴熟程度,都难以与之比肩。我个人认为,这与导演的才华无关,但绝对与导演的路数和风格有关。不敢说马俐文今后不能拍出好的类型片和商业片(情节性和喜剧性强的),但她目前(甚至今后)还是更适合拍导演个性色彩强一些的文艺小品类电影。在那方面它可以大放光彩,但拍《我叫刘跃进》这样的电影,恕我直言,就如同让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像蚂蚁一样衔起比它自身重好几倍的东西一样,实在是难为她了。
最后,关于演员。首先必须肯定李易祥演得非常好,把一个混在北京的农民出身的小人物拿捏、把握得不温不火,准确到位,演释得惟妙惟肖,真实可信。甚至可以说,正是他炉火纯青、了无痕迹的表演撑起了整部影片的大厦。刘信义、陈瑾的表演则没什么光彩和亮点。至于被制片方津津乐道的那些业余演员的表演,我认为有得有失。选择尹力、高群书等导演和高军这样的电影宣发专家来扮演剧中重要角色,从好的方面来说,给影片增添了许多影片之外的情趣,特别是对于熟悉他们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这样做也有不利的一面——对熟悉他们的人来说,有时难免会出戏。而对于不熟悉他们的人来说,可能会奇怪导演为什么选这些陌生且不太会演戏(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有人会认为他们演得不错)的人来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
总之,作为“作家电影”的一次尝试,应该予以鼓励、支持而不应该苛求。但作为一部被炒得很火、把观众的胃口吊得很高的商业片(特别是作为喜剧片),我认为很可能会令观众有些失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