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集结号》
的四长和两短
此文来自韩志君的博客。他从一个电影创作者的角度谈了看过《集结号》的感受。
《集结号》是部好片子。
相对于我们前些年那些“全景式的战争影片”,它有许多重要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影片在精心营造战争场面和战争氛围的同时,也格外注意精雕细刻自己的人物。除汤嬿饰演的孙桂琴和邓超饰演的新团长较弱(不全是演员的问题,剧作赋予他们的东西也比较少),其他几个主要的男性,如谷子地、王金存、姜茂才、焦大鹏等,所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比较深。以典型人物塑造的成功而论,我认为应当首推王金存。影片细腻地表现了他这个文弱书生在战场上由怯懦到勇敢的转化,并且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这个过程,十分感人。谷子地的塑造也相当好,张涵予的表演非常出色,也特别逼近生活。
第二,
细节丰富而独特。吕宽沟为之牺牲那块“手表”、朝鲜战场上谷子地的那次“排雷”、昔日战地上烈士们遗留下来的那些“钢盔”,以及在全剧中那把“阳断而阴连”的军号……这些道具的使用,以及这些细节的运用,都使影片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第三,
影片时间跨度比较长,不是具体地表现哪一次战役,或者哪几次战斗,而是聚焦于战争中和战争后的人,以及他们的情感与命运。人物的对话很真实,很独到,很有生活的质感,在相当的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中国式战争题材影片的窠臼。
第四,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它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有相当睿智的观照和相当深刻的反思。这在过去的同类题材影片中,不多见。
所有这些,都是影片《集结号》的所长,都是应当特别祝贺刘恒与冯小刚的地方。
但在我看来,影片也有两点遗憾——
一是全片的前部、后部和中部,不是很浑然一体,影像风格也显得不够统一。我想,假若在战后谷子地巧遇孙桂琴并为战友王金存作证和谷子地在煤矿拼命挖煤苦寻战友们遗体的这样两个“情节点”上,把影片前部的一小部分与此相关的战争场景迁移过来,也许就会好一些,至少可以在视觉上减弱战争和战后“两层皮”的感觉。
二呢,这部影片的主要战争场面和残酷的厮杀,都是表现国共两党斗争的,是中华民族内部“兄弟阋于墙”的格斗。假若,把这同一个故事放到抗击异邦侵略的民族战争的广阔背景下去表现,影片的人文深度、人道主义高度会不会更好一些呢?其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会不会更强一些呢?同时,影片所拥有的华人受众会不会更多一些呢?其可能占有的海外市场会不会更宽广一起呢?这些,聪明的刘恒和精明的冯小刚似乎都还可以有更高明一些的计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