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杨沫
1974年,在北京搞《金光大道》电影剧本的闲暇,我与郑荃前去拜见杨沫。
那年,杨沫还住在后海柳荫胡同一带。我们是不速之客,事先没有与她打招呼。再说了,那个年代也没有私人电话,想事先打招呼也没法打。从北海后门一带往西走去,我们找到了她的家。门脸很小,从外表看任何人也不会想到住在这里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位泰斗。
杨沫看上去很胖。她说,是虚,不是健康。
这是典型的四合院式的住宅,她只住着正房里的三间。我们去的时候,正好她的女儿在。我们做了自我介绍,告诉她是浩然介绍我们来看望她的,听说她新近写出了《青春之歌》的续篇《东方欲晓》,所以我们想看看并且奢望能够把它搬上银幕。她笑了,说这部小说她还在改。有人看了底稿说写的不是林道静了,她不以为然,问:怎么就不是了?林道静参加革命,经过那么残酷的锻炼,无论是思想还是性格都成熟起来了,哪里还能象她在学生时期那样。我们也看过她的底稿,不过只是在刚刚复刊的《人民文学》登载的几章片断。我们对她说:原来的《青春之歌》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所以,人们希望看到林道静还是原来那个样子。她摇摇头:不可能。她说:我参加革命以后就不是原来的我了。时代在变,人也在变。
她请我们吃花生。
屋里很冷。她把披肩式的小毛毯盖在双膝上坐在竹藤椅上侃侃而谈。问及她的家庭成员,她只是淡淡地说孩子们都下乡插队去了。好几年没有回来过,扎根农村了。家里出了点事,人们传说得也很凶。这些传闻,我们也听说了,知道杨沫的一生的确有许多不幸。但是她都坚强的挺过来了。
我们离开时看了看表,哇,整整耽误了她两个小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