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产小片为何步履艰难

(2007-12-07 06:47:31)
标签:

学习公社

分类: 电影世界
国产小片
为何步履维艰
    此文为关雅荻所作。
    
    现在国内影院上映的影片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以眼下国内电影院上映的影片为例:海外分账大片(《美食总动员》)、海外批片(《光荣岁月》)、中等以上制作规模的港产合拍片(《兄弟》)和各类小制作影片。正是第四类中“国产小片”估计将占据今年国产影片400部左右的绝大部分,但它们在市场上生存的空间狭小而又艰难,令人遗憾的是,这正是现在国产电影创作中的尴尬之处。
   《公园》《箱子》《天下第二》《红色康拜因》《爱情的牙齿》……这份名单还会拉得很长,里面的片子都有着众多共同之处——导演都很年轻,影片呈现风格多样化,但又不够类型化,制作费基本不超过300万,影院收入都不乐观。的确,就现在国内市场情况,300万仿佛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即使稍稍调高一点,也最多500万,这似乎成了国内年轻导演融资拍电影过程中无形的两道玻璃天花板。
    长长的这串名单上的名字其实正是高速发展的国内电影市场现状的一种速写——乱世和战国。这里的“乱”并不是纷乱,而是资本开始进入电影业带来的众多机遇,也是中国电影业过去二十年从未有过的,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电影“新人”导演仿佛一下子都涌现到市场上来。而且,随着大量资本进入电影业,以多厅影院为龙头的渠道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当国内市场这个超级大卖场不断搭好一排排漂亮的货架后,对本土产品(内容)的需求自然急不可耐,因为所有业内人,从上到下,谁也不想干瞪眼看着这块肥肉最终便宜了外国人。
    但即便存在众多机遇,对于大部分投资人来说,电影仍然是力求“回报第一”的商品,所以大举进攻内地的众多海外电影人至少未来几年都仍是资方争夺的对象,而众多刚刚起步的大批内地电影新人仍需要在泥泞中匍匐前进。这样就不难理解三五百万的“国产小片”为何最近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至于市场上的困境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一方面,未来几年内,“货架”的搭建速度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国内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因为国内3000多张银幕的基数太小(就中国未来的成熟市场的规模,即使增加到20000万张由各院线控制的银幕,也仍不嫌多),导致国内市场尚未呈现多样化。观众去影院看电影,有看大片、享受娱乐的选择,也有看一些不同风格“小片”的欲望,但显然目前大部分影院很难充分满足来影院看“小片”的观众。把收益放在首位的影院经理都是很现实的,一场票房不好,马上换成上座率更高的大片,要知道当年《疯狂的石头》也是因为上座率居高不下,影院经理识时务的把它从小厅请到大一点的厅。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小片常常坚守每天早晨、深夜各一场这样的排片阵形,为什么现在网上会出现“占座去看自助电影”这样的影迷自发看“小片”的行为。
    另一方面,这些“小片”市场卖不动的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影片本身质量不够和市场定位的模糊。市场需要类型片,但符合一个市场口味的类型片是需要时间积累出来,很难一蹴而就,特别是早就习惯了“裹脚走路”的内地影人,估计现在即使马上扔掉裹脚布,不少人也都想不起本应大步流星走路的感觉了,这才是最要命的。所以,现在这些“小片”要么是更注重自我表达,走内心和文艺的路子,要么就是尚不成熟、摸着石头过河的“仿类型娱乐电影习作”。说白了,影片质量不过关,又没大规模宣传,市场要有出路真的只能期待像“石头”那样“死耗子撞瞎猫”的偶然案例了。但最近又有几部影片质量堪能跟宁浩前作比肩呢?
    小片没出路,作为投资人可以骂骂影院经理太贪钱,但也要知道修个影院现在动辄都是一两千万的成本,甚至最高的达到三到五千万,影院经理自然有自己的难处;作为卖票入场的观众也尽可以多给导演挑挑毛病,只要片子拍得好,观众不会不认账,小片也顶到底;作为导演他最想骂骂不出,有苦往肚子里咽,但为了生计和追求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辗转腾挪,继续“苟延残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电影晒台[17]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