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头两年[6]
刚从医院逃出来,赶上王炎要拍一部纪录片向总编室要人当编辑。我听说了便主动去找叶华请战。很荣幸,我的请战得到了批准。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东北农业在前进》。拍这部纪录片的源起是当时北影拍了一部纪录片“北京农业在前进”,颇受好评。东北局便要求长影也拍一部,并且点名让王炎来做主创。王炎是长影著名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作品主要有《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等。在那个年代,中国电影界就有“南谢北王”之说,既南边是谢晋北边是王炎。能跟他学电影,这让我感到万幸。我就成了他手下主管吉林省部分的编辑,带着摄影师冯士林和摄影助理赵惠显,跑遍了吉林省的山山水水。王炎很放手,拍什么,怎么拍,全让我做主。那时我可是刚毕业呀,还从来没有过拍电影的实践呢!冯士林看看我,那眼神似乎在问:你行吗?我回视了他一眼,那意思也传达得很明确:不行吗?于是,当天我就去了吉林省农业厅、吉林省委宣传部,请他们为我介绍了吉林省农业的基本情况,也从他们那里开来了介绍信。这介绍信就是尚方宝剑,到各地去能保一路绿灯。那个年代,党的介绍信比政府的介绍信还好使。
每到一地,都有当地的办事人员陪同。这让我省却了不少麻烦和琐事。
很快,我把吉林省该拍的都拍完了。剪辑周莹珍问我:小肖你没做场记表呀?什么什么,场记表?没有。她笑了,那我怎么剪呀?这样吧,你把你拍的素材按顺序接上,我就知道了。这好办。于是,我按照拍摄地点和拍摄对象,把片子全都捋顺了。1964年的时候片子还是硝酸片基的,这种片子怕火,一点就着,并且那个年月的剪接还没有现在的接片器,真的是用压片器一压就剪开了,然后用刀片把剪断处的药膜刮掉,涂上粘贴液,然后把两头的片子对齐了,再放在压片器上一压,就接到一起了。这一剪、一刮,就得“损格”,这损掉的“格”是必须得补上一格的黑片来代替的,否则到底片套底的时候就会出现卡格的现象。那个时我哪懂这些呀。片子剪下来不要的,随手就丢进了垃圾袋,而且每一组镜头都让我剪得很干净,想再修剪都没有余地。周莹珍一看,片子被我剪得如此秃,剪下的素养材一“格”没留全让我丢进了垃圾袋,万一导演说短了要加几格,找都没处找去。可是她很海量,并没有冲我吼叫,而是很耐心给我讲解了剪辑的工作方法。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时老师讲过的一句话:要想真正学电影就必须要上剪辑台。她没有生气,是因为我把片子的素材“顺”得很符合要求。为此,她还表扬了我几句。
我很得意。可是,却遭到了王炎劈头盖脸的批评。他的批评也很特别,就是把我还没有剪完的素材在放映室里放给我看。他说:纪录片的灵魂是真实。你看你拍的,这不是摆拍吗?这是造假!还有,这个镜头拍得很漂亮,为什么只拍到一半?你现在得分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然后就是分清什么是艺术什么生活。他手把手的教我这个镜头应当怎么处理,那个镜头应当如何处理等等。我感动极了,更感动于他对年青人的信任和大胆启用.
从此之后,我与他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