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片为什么不好看讨论[4]
告诉你1+1=2
主旋律影片最让人恼火的是它把老百姓当成小学生,告诉你1+1=2。
纵观某些号称“主旋律”的影片,其主题直白得如同把“老二”从裤裆里掏出来让你看,十分的恶心,而故事则必是看了头就知道尾,人物则是脑门上贴着字贴似的分为“好伙”、“坏伙”,结局一定是皆大欢喜、所有的矛盾都烟消云散!这样的片子看着味同嚼腊,观众当然要抛弃它了。
80年代初,日本影片《金环蚀》在中国上映。几年后,中日剧作家展开交流活动,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编剧张弦就问《金环蚀》的日本编剧:你写这个剧本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吗?那位日本同行摇摇头:没有。张弦又穷追不舍地问:政府没有找你的麻烦吗?人家再次回答:没有。张弦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金环蚀》这部影片是写日本某执政党的党中央腐败的故事。在片子开头出现的是白格画面,画面中间是一个黑色的日环蚀,它四周有些光放射出来。响起的旁白说:“尽管它的四周放射着灿烂的光辉,但是中央部分已经漆黑一团”。这样的题材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拍摄的,所以张弦穷追不舍地问是否有什么麻烦,也有情可原。那时,看到的外国“参考片”也的确很多,后来公映的意大利影片《警察局长的自白》当时是“内参片”,片名也很长,大约有18个字《一个警察局长对共和国检察官先生的自白》。它对意大利司法腐败的揭露非常的深刻。看的时候,许多同行就很感慨地说:这种片子他们也能拍,也敢放?
毫无疑问,它们都是我们说的“现实题材”,也是我们说的“反腐题材”。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只有这样写了这样拍了,片子才算好看。我的意思是说,电影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一定要深入,不要告诉观众连小学生都会算的1+1=2。
值得注意的,近年有一些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开始有所突破。例如备受欢迎的《亮剑》、《士兵突击》……。仔细看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写真实、写真人、写真话。所以,它的故事就好看了,人物就活灵活现了。然而,既便是这种好看的电视剧也有让人备感遗憾的地方,比如《亮剑》写到解放后就远不如它写抗日战争这段,为什么?因为有许多犯忌的不能写,不让写了。
给你上课,而且讲的是1+1=2这样连小学生都不屑的东西,是某些号称主旋律的影片极其难看的重要原因。因为它成了教材,而远离了艺术。所以,改掉“上课意识”是主旋律影片好看起来的课题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