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哈利·波特》启示录
实际上电影的全名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名字翻译得很糟糕。
长春“放电影院国际影城”的徐经理在第一时间请我们去观赏。这部片子已经是第五集了,头几集都没有看过。虽然是美国的华纳公司拍的,但是英国味道很浓。片子真的很有看头。
在观片后的讨论中,我感慨了这样几点:
首先是:一部影片一而再、再而三的拍续集,而且还是儿童片,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中国把这种拍法称为“狗尾续貂”,往往费力不讨好。可是,哈利·波特却能够一直续下去,据说还要续两集。最近传出消息说,当着作者决定让哈利遇难并且不再续写的时候,竟然在英国爆发了抗议浪潮。这种文化现象不能不让我们中国的电影人思考。它成功在哪里,而我们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么?不能不承认,现在的年轻人的欣赏美学与我们电影人之间有着很大的鸿沟。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东西,往往可能是我们接受不了或不大理解的。七八十岁的人管电影、五六十岁的人审电影、四五十岁的人拍电影,二三十岁的人看电影,这差距能不大吗?
其次是:东西方文化真的是很不同。你看西方电影里的人要是飞上天,得骑扫帚,我们中国的孙悟空一个跟头驾着祥云就可以了。拿我国刚刚放映的《宝葫芦的秘密》来与《哈利·波特》比,这个差异就更大了。《宝葫芦的秘密》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大片特技的翻版,没有多少创新,所表达的思想不但是浅白的,而且在是非上还是混乱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抨击教育管理的刻板、对学生思想和创造力的束缚方面,做得就相当的巧妙。应当说,它触及的问题是很大也是很严肃的,可是它却采用观众极容易接受的魔幻方式表达了出来,绝没有丝毫的说教味道。这就相当值得我们学习。
再者是,看了这部片子我更加认为电影的本性其实就是它的“娱乐性”和“资本性”。我们的观众为什么不大愿意看中国电影了?不管我们能够找出多少客观原因来进行辩解,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电影太强调它的“教化”功能了,更明确地说我们太强调它的政治教育作用了。娱乐,被我们抛弃得很远,好像只有“商业片”才能娱乐,“主旋律”影片、“艺术”影片都不能娱乐。这其实是违背电影的基本功能的。另外,象《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种拍法,没有钱来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它的电脑特技之多,几乎占到了全片的百分之八十。也许三维制作在美国费用不高,但是在中国这往往是天价。可是,我们具备大批量的生产这种天价影片的起码资本条件吗?
最后是,象《哈利·波特》这种题材的影片也就因为它是外国大片,所以在我们国内可以畅行无阻,如果是国内的电影厂家拍的,它的命运肯定是枪毙。别的不说,仅仅是它的“暴力”和“恐怖”镜头如此之多就可以挨一颗枪子儿了。我们的电影“软环境”还不具备创作这种题材影片的起码条件。目前中国电影的现状,原因不在中国电影人身上,既不是编剧的问题,也不是导演的问题。中国电影的质量不高,根本原因在投资人身上、在管理人身上。中国电影的投资人绝大多数是房地产商。他们的投资当然是要回报的,因此,只有他们看上的剧本才能够拍摄,他们看不上的,或者说他们认为“不赚钱”的本子是肯定不投钱的。那么,在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环境下,拍电影怎么才能赚呢?他们的帐是这样算的:必须得奖。因为得了“华表奖”便有奖金,最高的120万,最低的也有80万;其次,就是拿到国家资助的钱,这个也有30万到80万;然后就是卖片子给部队和武警,虽说钱不多也是个钱;接着才是电影院放映,多少总能回来一点,多了没有几十万总会有的;最后便是“后电影开发”,也就卖碟片。这么几笔一算,我们就明白了,房地商投资的片子主要是赚谁的钱了。那么这片子能不能好看也就有定论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电影等于被房地产商“绑架”了。房地产商什么水平,也就是当今中国电影的水平。至于管理人,就不用说了。他们基本上不是在管理电影,而是在照顾自己的乌纱帽。所以,拍出来的片子能不能放,审查标准说好听点叫“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说不好听点就是“官椅子第一,观众第二”。
呜呼!
感慨说完了。在某些人看来我的感慨一定是“片面性”很大的。我的观点就常常被人扣上“偏激”、“片面”的帽子。几十年来都是如此,已经被扣成老油条了。然而,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跟得上时代的。时代在变,硬闭着自己的眼睛装作看不见,还说看得见的人偏激、片面,那才是真正的悲剧呢。我得意的是,我老了但是还算清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