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的刻意追求
张猛导演的电影《耳朵大有福》令我手舞足蹈。
我有幸看了两遍。第一遍是他刚刚把片子剪出大样时,第二遍就是他的双片。发现这两遍里他的进展很大。我对他说:这是电影,而是很风格化的一部影片。
范伟扮演其中的主人公“王抗美”。我们看过赵本山的《叶落归根》那是一部赵本山耍单的电影,挺热闹的;这部《耳朵大的福》其实就是范伟耍单的影片。能够把一部戏从头到尾地撑下来,而且撑得那么耐看、那么有意思,实在是要有坚实的艺术功夫的。所以,我对导演说:如果没有范伟,这部戏不可能如此精彩。范伟真是一个好演员。可是再好的演员也得由导演控制整个戏的节奏,张猛驾驭住了戏。这种驾驭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声音,看起来各种社会杂音充斥,好似显得混乱,其实它恰恰是导演的一种信息传达。我们从戏里王抗美照相一场戏也可以看出来,导演传达的信息已经超出了那场戏本身。时代氛围的浮燥、各种观念的新旧交织、社会环境的拆旧更新……等等,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种不可抵抗的冲击。正是这种典型环境的营造,为塑造王抗美这个人物形象创造了坚实的舞台。王抗美雄纠纠的在岗生活随着他的退休而结束。他患病的老伴、不孝顺的一对儿女、修车老友的离去,都使他对自己即将面对的新生活产生一种无着无落的感觉。他左突右奔,企图寻找自己的位置,然而却处处碰壁。导演特意安排他演唱《长征组歌》里的一首歌,而且这首歌两次出现。当着影片结束,王抗美唱着这首歌骑行在深夜的大街上的,令人感到,退休后他将要走的是全新的生活道路,如同新长征一样。
无论是影片的故事、影片选取的故事环境、影片制作中透出的纷杂音响,都使它无可质疑的成为一部“三贴近”的影片,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更重要的是它贴近真实。
我之所以说这是一部“风格化”的影片,就是指它采用了一种原生态的表现手法,看似不经意儿的,却处处透着刻意的艺术追求。这正是第六代电影作品中导演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
作为长影的第一位签约导演拍出的第一部影片,可喜可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