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答上瑜

(2007-06-29 05:55:42)
分类: 文化乱谭
回答上瑜

    上瑜说:“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老师们非得要用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作为范本给我们学习,就像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的很多种语言对于“爸爸”的发音这么相似。难道发展到现代的优秀电影真的没有那些所谓的经典影片值得学习么?我尝试着用老师们分析经典影片的方法去读解这些优秀影片,发现它们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试着回答一下:

    因为,五六十年代的经典影片里有电影艺术最基本的ABC。那时的影片,在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的实践上,十分的精熟到位,而且特别讲究它的内涵。电影语言内在的含蓄通过镜头修辞,使得它成为一种艺术。那时的影片是一种充满人文力量的艺术作品,“看过一部影片,记住一个人物”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与此相比,现在的影片在技术上变得十分的先锐,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它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却是看过即忘。如何运用镜头挖掘电影艺术人文上的精髓,成为当今电影最根本的遗失。学习电影,只有排除掉那些外在的花里呼哨的东西,才能够掌握这门艺术真正的命门。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大片”之所以失败,不是失败在外在的技术上,而是失败在故事的“胡编乱造”上,人们评论时大多攻击这是编剧的原因,其实这是他们的电影人文价值迷失造成的必然恶果。他们甚至都背离了自己最初的追求,比如《红高梁》、比如《霸王别姬》、比如《一声叹息》等等,等等。事实也证明,电影的进步不能只靠技术,因为技术造成的感官剌激只是一时的。作为艺术,它毕竟要对人的心灵产生震撼。这种震撼才是永久的。这种永久,才堪称魅力。

    美国大片的市场效应持续下滑,就是佐证。

    人们需要感官的剌激,但是更需要心灵的淘冶。

    不知我的回答是否到位,就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