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咋整
此文的缘起:
有一本书前两年轰动整个东北,书名叫《东北咋整》。吉林省新任省委书记王珉把这本书推荐给全省干部看,并且提出了“吉林咋整”的问题,让大家思考。我这里照葫芦画瓢了,见笑。
试着写的,也许就此一篇,如有续再加续码。
长影咋整?
作为一家电影文化产业,它的主业是生产影片。也就是说,市场对它的检验方式是看它的影片质量。这个质量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是它的艺术价值,一方是它的商业价值。由于目前整个国家大环境的原因,全国的各家电影产业都处在不景气之中,长影当然也深受影响。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许多人已经发表了许多议论。这里我不再重复。
我要说的是,长影不能背上“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这个光荣包袱。必须把这个光荣变成一种传统,变成一个财富。更明确的说,就是赋予“摇篮”以新的内涵和动力,把今天的长影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新的电影摇篮。使“摇篮”的概念有新意。
要使“摇篮”继续成为摇篮,就要适应全新的电影创作生产的形势和运作模式,凝聚国内外的新锐创作力量,敞开胸怀包纳各种电影艺术流派和创新思维,出品能够引领电影娱乐消费市场和电影艺术探索方向的优秀作品。当着这一点成为现实的时候,长影就不仅仅是历史上的“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且也将成为当代中国新的电影艺术和艺术家诞生的摇篮。这个目标应当成为长影的雄心和蓝图。
这是我的梦想。
我之所以产生这个“梦想”,是由去年长影出品的影片《十三棵泡桐》得到启发的。尽管那部影片的审查过程产生过诸多的争议,但是它终究还是获得了通过,并且最终还是获得了国际上属于A级的东京电影节大奖。这部影片艺术上的特点是如此鲜明,其创作和生产模式又是如此的与当前的文化产业改革相一致。最主要的是,作为长影出品的影片,它令人在艺术上耳目一新,完全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长影过去的那种影片。它能够在长影厂审和属地审查中获得通过本身,便说明我们还是能够吸引国内优秀的创作人员共同打造长影的品牌的。《十三棵泡桐》顺利通过的消息在国内电影界不胫而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的制片人就公开表示,今后的片子就到长影去作。凝聚力就是这样慢慢开始形成的。当着具有创新意识的新锐电影艺术家们都凝聚过来的时候,离实现这个梦想还远吗?
当然,打造长影新的“摇篮”品牌,需要建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我称它为“软环境”。这个“软环境”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是主要的是科学地掌握审查尺度和开放地包容新的电影观念。香港出品的电影《门徒》,在香港没有通过审查,在新加坡没有通过审查,然而它却被中国的国家电影局审查通过了。这件事在香港电影界、在东南亚电影界引起了深刻的反响,他们惊呼中国大陆的开放程度超出了他们想象。这个例子本身便说明,连国家电影局的审查尺度都已经放宽到香港和新加坡吃惊的程度,我们的厂审和属地审还有什么不能网开一面的呢?审查,是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不违背《电影管理条例》中规定的审查标准,就不必再另外派心灵警察站岗。
长影人总爱说“长影传统”四个字,那么,真正的长影传统到底是什么?确实是值得深思的。当年,我们的前辈为了创建新中国的第一个电影基地时,就是海纳百川地吸收全国的文艺工作者,以全新的电影观念进行探索才趟出了一条道路,使长影成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的。你看,创作队伍来自五湖四海,第一批电影作品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甚至连生产方式也全与旧中国的电影制作完全不同,更不要说对着口型翻译影片完全属于创新了。海纳百川、吸收新的电影观念、勇于创新,这原本就是长影的传统。对于这个传统,过去我们没有认识,现在我们还保留多少?只要我们发扬和继承了这个传统,长影这个“摇篮”就能够常摇常新。
创作的软环境建设好了,还怕招不来金凤凰吗?吸引全国的创作人员共同打造长影的新品牌,创造新“摇篮”的目标实现便指日可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