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审片随想录[8]

(2007-02-01 07:18:48)
分类: 电影世界

审片随想录[8]

 

别看我是个老电影人了,审片子时遇到赏心悦目激动人心之处照样潸然泪下或开心地一笑。能把我这种“老油条”带进戏里去是不大容易的。前些日子央视放一个名叫《星火》的电视连续剧,第一集看到窑塌死了人,先是窑工的妻子跑,去野外找女儿,说“快走,你爹出事了”,然后才向塌窑跑去;在死去的丈夫遗体前痛哭一番,下面才是管家跑来向窑主报告塌窑了。这“时空”剪辑得怎么也让人感到不舒服。从戏的联接上来看,它原本应当是窑一塌,那妻子得信儿先去看丈夫是否活着,怎么可能朝野外跑先去找女儿呢?管家应当在第一时间向窑主报告,怎么能够在戏进行了许多之后才“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呢?这窑离着窑主家也没多远啊!蒙太奇一错,这戏就怎么也看不下去了。

我家管教说我不是一个好观众。

没有办法,从事这个行业久了看片子眼睛就贼了。很不容易被蒙骗过去。这不,最近审了一部影片。题材不错,拍得总体上也还可以,是个低成本的小片子。看时我便不住的咂嘴,替该片的导演着急。为什么?因为“镜头”没给上去,戏没“抠”出来。罪犯在法庭听到公诉人说被害人是个年仅十八岁的独生子,被害那天正是刚刚检查完身体,要为母亲换肾。罪犯听到这儿,本应给犯人一个大近景,画外响起旁听席上那个被害人母亲的惨哭,他吃惊猛地回过身去,下面接那个母亲痛哭的镜头,然后再给这个罪犯一个特写镜头。最后,是个全景法庭,他转过身去冲向旁听席,跪下去,然后接近景,他下跪。这样一组蒙太奇完成后,法庭上的审判对他的震动就出来了。这样才好为以后他提出死刑之后将自己的器官捐出来做个铺垫。然而现在的片子这一切都没有,全部是全景。在全景中听到公诉,在全景中转身下跪,也就两个镜头。失去了刻画人物心灵的时机和手段。类似的地方还有几处。

镜头“给”不上去,戏就出不来。

因为影视作品是视觉艺术,是靠画面语言来制造感觉效果的。为了作到这一点,优秀的影片总是不放过这种刻画人物、渲染气氛的机会的。比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在开头的十分钟里,表现的就是巴顿在骂人,背景就是一面美国国旗。他从旗子下面的台阶走上来,开口便骂“兔崽子们”,这时导演用分切镜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的肩章、他的勋章、他的腰佩、他的领徽、帽徽等等,再配合他满口“他妈的”,一个美国将军便站在我们面前了。这是由许多全景、特写、近景组成的精彩开头。戏份很足,看着十分的过瘾。长影获东京电影节的优秀影片《十三棵泡桐》在表现爸爸讨好女儿,为她买了一件晚礼服当裙子时,导演用了许多镜头表现女儿与父亲之间细致入微的猫与鼠的关系。女儿穿着那件裙子,抖拌地从屋里出来,看看爸爸,爸爸说好看。然后父女俩对面坐下吃饭。没有对话,只是默默地吃着,女儿偷偷地瞄了一眼爸爸,爸爸满意地掠出一丝笑纹。戏很足。

该给到的镜头不多不少地都给到了,看着就舒服。

不管是从广义上来说还是从狭义上来说,电影都是一种导演“强迫”观众视觉的艺术,然而这种“强迫”如果违背了观众欣赏的诉求,满足不了他们的视觉要求,往往会适得其反。张艺谋近期的“大片”不断地遭到不满的议论就是因为他的视觉“强迫”违背了观众的欣赏诉求。华丽的色彩掩盖不住内容的空泛和漏洞。镜头玩得再转也就不灵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峡哪有好人
后一篇:时事点评[7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