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尹宪
肖尹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01
  • 关注人气:3,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壮de抵抗

(2007-01-15 06:28:13)

de

 

    原本打算转自“凯迪网络”上“嫣然红”发的一篇好文,此文较长,新浪博客是超过一万字符便别想作发贴的梦。为了转贴过来,我不得不想了许多办法。曾想腰斩,也曾想分贴。最后想到先在写字板上转移一下的笨招。结果还是不行,我快要被新浪搞疯了。新浪不行,不知人家“凯迪”网怎么就行?!没法还得腰斩。原文请看http://www.cat898.com/Infolook.asp?bclass=1&id=42191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资本和权力的双轮驱动下,不仅形成了话语霸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商业霸权。《黄金甲》自从定下20061214日的档期后,众多影片不得不重新调整档期,纷纷退避。即使如《墨攻》、《云水谣》等贺岁大片,也面临着不是被影院下片、就是被排到非黄金场次的局面。不仅如此,《黄金甲》还吃下了一个月的数字电影院线,这等于断了一些低成本影片的后路。难怪《伤城》的内地发行方终于坐不住,攻击它欺行霸市。《满城尽带黄金甲》真的形成了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局面。
   
但是,就是在这种话语霸权和商业霸权下,我们还是看到了贾樟柯奋力抵抗的悲壮身影。小成本艺术影片《三峡好人》选择了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贾樟柯指出,中国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大片运作模式,正让中国银幕丧失思想力,我们希望让观众多看到反映现实生活的电影,而不是那些穿金戴银、飞来飞去的人。 尽管这部关注三峡“移民现象”、“温暖感人”的电影获得了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但票房表现仍然非常惨淡,星美院线北京地区,《满城尽带黄金甲》首周末票房为393万元,《三峡好人》仅为3700元,而在更多的城市如杭州,根本无处寻觅《三峡好人》的踪影。全国票房总共20万,《三峡好人》成为了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的所有影片的最大输家。最终,贾樟柯悲愤的说,在崇拜黄金的年代,谁还会关注好人?其实,贾樟柯奋力抵抗的悲剧性结局早已注定的。然而,这种悲壮抵抗不是没有意义的,它至少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早在2003年,笔者在一篇题为《中国电影新的十字路口》的文章中指出了中国电影已经陷入了两极分化:一边是动辄上亿的超大成本制作(事实上只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人的特权”),另一边则是绝大多数青年导演的极端低成本制作。这些极端低成本电影在投资上不到大片一个零头,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些极端低成本电影很难甚至根本进入不了主流院线市场(用某些制片人的话说就是从片场拉到片库),几乎就是一种看不见的电影。即使进入了主流院线市场,但由于宣传、发行放映等各方面的原因,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构成实际的消费,很多也是以惨淡的票房收场,如张扬的《向日葵》、马骊文的《我们俩》等。
   
如此,众多极端低成本电影,只能在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电影节上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观众群体“遭遇激情”。2006年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参展的30部影片题材各异,而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则是《天狗》、《我们俩》、《孔雀》、《青红》、《租妻》、《泥鳅也是鱼》、《光荣的愤怒》等所谓现实主义的影片。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和反映出低成本的现实主义电影是有其自己的观众群体的,也是有相应的市场空间的。问题在于,我们并没有花大力气去开拓这个市场,致使一些优秀的描写普通人、小人物的现实题材的低成本电影如《我们俩》、《向日葵》等没有取得理想的市场回报。
   
我个人认为,极端低成本是不符合电影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和规律的。但是,中国电影的现状是,绝大多数导演、尤其是年轻导演只能拍摄低成本电影。并且,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同时,低成本、尤其是极端低成本条件下,只能是选择当下生活,尤其是普通人、小人物的生活。这固然多少有一些无奈,但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从观影层面而言,当下中国观众一些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如自尊、安全感和自我实现,也只能是由反映当下生活的本土低成本电影来提供。我们的电影艺术家敢于直面众多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加以审美表现,如《天狗》、《光荣的愤怒》、《泥鳅也是鱼》、《望山》、《留守儿童》等等。我们不仅应该向这些电影艺术家表示尊敬,更应该为这些电影寻找市场出路,开拓市场空间。从消费角度讲,这类电影其实有相当大的潜在的市场。换句话说,低成本的现实题材电影有可能获得相对优化的经济效益,《疯狂的石头》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低成本电影及青年导演的市场出路问题,应该得到政府、企业、媒体、观众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但事实上,政府、企业、媒体、观众等社会各界对低成本电影及青年导演关注和支持关注和扶植力度都是令人感到汗颜的。在如何帮助低成本电影和青年导演如何有效进入中国电影工业体系这一问题上,政府、企业、媒体、观众都存在着失职。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更多地关注青年人,更多地承担起帮助青年电影人进入电影工业体系的责任。
   
从实际情况看,青年导演最大的问题不是创作本身,而是营销。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适合低成本电影的营销机制。大学生电影节期间大学生对低成本电影及青年导演的热烈追捧启示我们,最有效、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是联合全国各高校建立一个艺术电影院线,从而给青年导演与他们最忠实的观影群体--大学生观影群体――建立起更紧密的关系。我相信,低成本电影及青年导演不仅可以找到出路,也一定能为电影工业带来更多的动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要联合全国各高校建立一个艺术电影院线,恐怕就不仅仅是资本运作的问题,确实还需要政府的协调和帮助。
   
强调推进电影产业化是不过分的。而在大力推进电影产业化时,坚持商业电影的主流地位、坚持考量商业电影的票房就是衡量其电影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量化指标,也是不过分的。但是,我们不能拿这样一个指标去衡量和评价所有的电影。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建立起评价不同类型电影的科学评价标准和体系。如广泛受到好评的《静静的嘛泥石》,其票房就是惨不忍睹的。难道因为它的票房几乎是零就判定它是零价值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商业大片和低成本电影有不同的价值,也有其不同的考量标准。用商业大片的标准去要求和匡正低成本电影,绝对是有失公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影评吧[1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