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尹宪
肖尹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763
  • 关注人气:3,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年味"而想到的

(2006-01-27 07:39:10)
分类: 文化乱谭

年味

 

北京今年可以放鞭炮了。

春节禁放鞭炮原本就是北京带头发布的地方法规,各地曾经一窝蜂的效法。于是,中国人的春节便变成了哑巴年,虽说还有锣鼓、秧歌、春联和庙会凑热闹,终究不如五彩缤纷的鞭炮礼花的响动大,也更具个人欢乐的色彩,于是那春节便过得总让人有一种不能尽兴的遗憾,觉得少了不少的年味。如今,禁放的始作甬者改弦更张,北京的年味终于回归。

年味的缺失,其实是文化缺失的反映。

这种文化的缺失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青年人越来越愿意过热热闹闹的圣诞节,这能怨他们无知吗?洋节盛行,绝不只是美丽的“世界文化交流”的伟大成果。失去自己民族传统的“交流”不叫交流,而叫“文化入侵”。

何止是年味曾经缺失?2005年,韩国把我们中国的“端午节”申报成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就给我们敲起了一个响亮的警钟。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种严重的程度,我们有些可爱的专家还在自欺欺人地说:韩国申报的“端午节”与我们中国的端午节内涵不同云云。世界各国的老百姓谁有闲心去区分你所说的内涵呢?在他们眼里端午节就是端午节,现在它成了韩国的文化和遗产。对此,我们不感到痛心,居然还有闲情逸志去自我安慰,摘清我们已经成为对不起祖先文化的不肖子孙的责任。可悲不可悲?

反省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实际就是反省我们的民族责任感。

节日,是一个最为凝聚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现在,在我们的心目中传统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得只剩下了一个“吃”字。节日食品化已经恶性发展为市埸商品的竞争,动辄天价的月饼便是最具典型的代表。过节成了吃的代名词,它原本的文化意味几乎全部缺失。这正是我们最为悲哀的堕落。难道不是这样吗?请看:提起正月十五就是“吃元霄”,为什么吃它,元霄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没有多少人知道;二月初二“龙抬头”就是吃猪头肉,除此而外还有什么,不清楚;三月初三“回娘家”,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也没有几个人记得;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我们了解的文化内涵还算是最多的,除了吃粽子还划一下龙船,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原本是中国人的情人节,可是它却彻底的败在了西方的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的手下;七月十五的“盂兰节”,即纪念先祖超度亡魂的节日,大慨我们已经没有人记得,然而它在日本却大行其道,这个节日眼看就要快成为日本的文化遗产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食品化的最彻底,为了民族团结,人们避讳它在元末起义时具备的的历史内涵,变成了一种只供食用的食品,甜得让人起腻,开始逐渐被人们排斥;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有多少宣传和继承呢;十月初一日的“鬼节”只剩下全国所有的十字路口的烧纸行动;把灶王爷等同于封建迷信之后,“小年”便失去了它的文化根基;把门神再等同于封建迷信,我们还能把这个自唐以来便衍生的节日习俗延续下去吗?如此引申下去,钟魁也不能再打鬼,喜鹊也不能再搭桥,我们的节日越来越空洞化,那还剩下什么?只剩下了吃.

危言耸听地说,我们正在逐渐失去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近来,一些地方开始挽救这种丢失,开办了国学大讲堂。讲学的先生为了昭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身着古代服装上台开讲。船到江心补漏迟。虽说有点晚了,总比翻了船好。

   但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丧失掉它的精华。

年味,让我们品味的不应该只是过年的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岁月有痕(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