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多少恩怨,皆因你不能放过自己 | 原创
(2016-12-21 04:49:50)
标签:
恩怨放过人生 |
http://blog.pic.xiaokui.io/078cc64b7ccdb070d01183184c948f33|
心之助(微信:luyuexinli)
女性心理专业平台
预约心理咨询 学习心理课程
请添加微信15611121252
文 | 心之助签约作者
主播 | 安之
小编 | 心之助 云云
每次跟男友在国外的时候,他都会比较焦躁,主要是:
-
他怕我吃不惯;
-
他怕我吃不惯会生气。
所以,我们在路边找餐厅的时候,他的神情总是无比的紧张。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调侃了一句:你是不是怕你找的餐馆,我会不满意啊?!
他听了这句话如释重负,急切地说:“是啊是啊,就怕你吃不惯,然后会生气啊!”
我听了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每次带男友回我的老家的时候,我的感受跟他是一样的:
-
害怕我找的餐馆,他不满意;
-
害怕没吃好,他会生气。
“害怕对方会生气”,其实是一种防御,防御被指责的可能性,而被指责和感到内疚,常常是同时发生的。
http://blog.pic.xiaokui.io/d030d395af1ab349286ac282662b3786|
指责和内疚,常常是同时发生的。当我们小时候,想吃一颗糖的时候,被爸爸妈妈拒绝,这个时候,就会觉得爸爸妈妈是坏人,有的孩子还会做出踢打爸爸妈妈的行为。孩子通过这种攻击性,来释放出愿望未被实现的挫败感。
有的妈妈,会很温柔地开始安抚小孩。这个时候小孩子的攻击性,一方面得到了表达,以及情绪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挫败感也得到了安抚。
有的妈妈会比较严厉,可能会做出一些反攻击——指责,比如,对小孩说: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
你真是个坏孩子!
你这么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
妈妈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
这个时候,小孩子内心体验更多的是愤怒,但这种愤怒又不敢向妈妈表达,因为表达了就会有危险的后果——我这么不听话,会被遗弃的。这个时候,不能向外表达的愤怒,转而向内攻击,形成了内疚:
既然不是妈妈的错,那一定是我的错。
我真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我怎么能让妈妈伤心呢!
我是个坏孩子!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你的一味付出,不过是惯出了他的得寸进尺》中的莉莉,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孩子,直到母亲告诉她,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母亲牺牲换来的(隐型指责)。莉莉,从一个幸福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内疚的孩子。
http://blog.pic.xiaokui.io/bf2b24ef61ed3f1a27feb70166694313|
http://blog.pic.xiaokui.io/39e115fe3b879aca7e0e3bfd782d6a81|
http://blog.pic.xiaokui.io/cf420adfd51e14228945b177a96506e9|
图注:朱茵-我用三年原谅自己,用二十年原谅周星驰
当我和男友,都因为害怕没有找到合适的餐馆,对方会生气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会被指责的可能性的防御。被指责,进而体验内疚——“一定是我不好,对方才会不高兴”,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人在极度疲惫和饥饿的时候,会变得非常烦躁,简单来说,就是一脸的不高兴,让人感觉在甩脸色。因而,当我带着男友焦躁地找餐馆的时候,面对他的“甩脸色”,潜意识地就想要先发制人,保护自己:
你不高兴,我还不高兴呢!
我这么辛苦找地方,你还给我甩脸色!
这个时候,一场争执,不可避免地就发生了。
经过几次争执以后,男友很坦白地告诉我,“我没有生你的气。我就是饿了,累了。”反反复复几次以后,我发现的,他真的只是饿了累了而已,当他吃饱以后,瞬间就从“甩脸色”过度到了“活蹦乱跳”。
伴侣之间很多的争吵和矛盾,实际上,就像烟雾弹一样,看起来浓烟滚滚,但是抛开这些烟雾,其背后的原因,常常非常简单。但现实中,我们常常被烟雾迷了双眼,用防御和攻击,取代了分享和坦白。
现在尝试用你自己的经历填空补全下面的句子。
当我想要/不想……而愧疚。
当我做了/没有做……而愧疚。
当我感觉到/没有感到……而愧疚。
当我说了/没说……而愧疚。
当我相信/不相信……而愧疚。
想一想你自己为什么会对单子上的事物感到内疚(再次提醒,是“为什么”,而不是“该不该”)。
http://blog.pic.xiaokui.io/ebb61b9d6419dadd5c05fa116ab31f2d|
适度的内疚感是健康的,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多学会觉察他人的感受,变得体贴;另一方面,内疚感受制于道德感——做一个好女儿,做一个好妻子,做一个好母亲,因此,它在适当的情形下,对我们的行为规范是有保护作用,是让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合作式关系的基础。
但是过度的内疚,就会有巨大的伤害的影响,它的影响主要两点:
一是:使我们内在的能量,过度消耗;
二是:为了逃避内疚感,会与亲近之人,疏远关系。对关系,有破坏作用。
那么,如何觉察过度内疚,以及规避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呢?
简单来说,内疚感就是:内疚=内在的要求/外在行为
也就是说,内疚感与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成正比,与我们外在行为成反比。我们越加苛责自己追求完美,越容易有内疚的体验;如果,我们外在行为付出了,这个时候,内疚感通过行为弥补,从而得到缓解。
内在要求过高,追求完美,越容易有内疚体验:(内在要求——A:过低 B:过高)
当我们的内在要求,在A到B这个区间的时候,我们的体验更多的是正性体验——愉悦的,满足的;当我们的内在要求,开始大于B的时候,我们的体验更多的是负性体验——内疚的、自责的。
比如我们随手扔了一个香蕉皮,旁边人踩上摔倒了。此时:
|
内在要求 |
外在行为 |
内在体验 |
区间A-B |
做一个文明的人 |
将摔倒的人送进医院 |
自我满足的(正性体验) |
区间大于B |
做一个不能犯错的人 |
事件过去以后,依旧难以释怀 |
负罪的(负性体验) |
内在要求过高,常常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即便“香蕉皮事件”已经过去,追求完美的人,依旧会对自己的行为耿耿于怀:
你怎么可以把香蕉皮仍在地上呢,太丢人了!
这种事件都会做,简直愚蠢!
正常的话,发生“香蕉皮事件”,我们可能会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随手乱扔东西,但追求完美的人,则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指责和攻击。
Carolyn Gregoire在他的《14个迹象表明你的完美主义已经失控》指出关于完美主义与内疚的关系:
“如果我看起来完美,做的完美,工作完美,生活完美,那么我就能避免或是减少羞耻感、责备和批评’的思考方式和感觉。”
因而,过高的内在要求,与低价值感(无法承受责备和批评)息息相连:因为我差,所以我要有高要求,来弥补这种差。
此刻深呼吸,并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我是否真的要对此负责?我是否能够控制事情的后果?
对我的批评是否与我犯的错相适应?(不论如何,你都应当承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有没有侵犯过别人的界线?
我有没有失信与人?
我的目的或动机是什么?
或者还可以问问自己:
尽管不该你负责任,但你仍然感觉内疚,这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种感觉是否吸取了你的精力和能量,占去了你的时间,并影响了你的健康?
电影《心灵捕手》和《凡夫俗子》,都在讲内疚感的故事。
http://blog.pic.xiaokui.io/f6923167303c910130bcb4d96857a6de|
图注:电影《心灵捕手》
在《心灵捕手》中,讲述了一个极具数学天赋的威尔的故事,但是威尔一直不能顺利施展自己的潜能,轻松自在地活着。他是一个问题少年,四处闲逛,打架滋事。
当他的心理医生西恩,不断告诉威尔,“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的时候,威尔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抱着西恩,像一个孩子一样,大哭起来。
一句“这不是你的错”,威尔得到了治愈。
http://blog.pic.xiaokui.io/9c360f6365434d4048bb214138074b3d|
图注:电影《凡夫俗子》
而在电影《凡夫俗子》(OrdinaryPeople)中,同样讲述一个被内疚感深深折磨的孩子,以至于曾走上自杀的道路。《凡夫俗子》中的康纳德,与哥哥出海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可是哥哥溺水而死,但他却活着。
加之康纳德母亲,认为大儿子的死,就是小儿子康纳德的责任,使康纳德陷入深深的内疚当中,无法自拔。他因为自杀曾在医院疗养,可是出院后的他,仍然被内疚感折磨,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当康纳德的心理医生Dr. Tyrone,不断追问康纳德,到底是什么东西勾住了你,what is hooking you? 康纳德终于面对了内在最深层的内疚——为什么死的不是自己。
“为什么死的不是自己”,这是多么低的一种价值感,就连活着,放佛自己都是不够格的。
直面了自己内在真实的痛苦后的康纳德,终于开始真正得到疗愈,开始慢慢过上了正常的人生活。电影结尾,康纳德勇敢地向心爱的姑娘,表白了,做了一件本该正常,却一直无法做到的事情。
那种深深的内疚感,那种深深的低价值感,就像人类的天然基因一样,从出生的时候,就伴随着我们:因为我们有自我意识,所以能意识到孤独,而孤独,是令人恐惧和不安的。
当我们遇到了好的养育人的时候,这种对于害怕被遗弃,害怕不够好的低价值感,得到了安抚;但当我们遇到了“不好”的养育人的时候,这种恐惧感,却得到了强化,很多时候,一生都难以摆脱。
幸好,威尔,遇见了西恩;
幸好,康纳德,遇见了Dr. Tyrone。
那种害怕被遗弃,被孤立的低价值感,来自于我们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孤独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得不到情感支持的时候,我们就会深受这种恐惧感的折磨。
但是,危险是存在的,是客观的。而恐惧则是不存在的,他是一种想象和感受。而只要是感受和想象,便有一个特点:它会自然地来,也会自然地去。
我们之所以痛苦,之所以被内疚感折磨,之所以活在低价值感中,原因就是,当这种恐惧要“自然地去”的时候,我们却紧紧地抓住不放。
所以,心理学常常讲,不带批判性地觉察自己,就是培养一种,让感受“自然地去”的能力。
最后,用《重返地球》的一句经典台词,作为本文结尾,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轻松自在,享受爱,活出爱:
Danger is real, butfear is a choice
危险是真实的,但恐惧却是种选择。
TIPS:
TIPS:
面对别人的指责和批评,你只须简简单单的一句“真糟糕,很抱歉你会那么想”就已经足够。当你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希望这些话可以帮到你!
-
很抱歉,但我不能。
-
很抱歉这让你伤心了。
-
我就是不能这么做。
-
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我还是只能拒绝你。
-
那是你的选择;我也有我的选择。
-
我知道我过去为你那么做过,但这次不行。
-
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我的答案仍然是“不”。
-
我理解你的感觉,希望你能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
今天的文可有收获?
扫码打赏作者一下吧!
http://blog.pic.xiaokui.io/d84b4e04f2a45299f368ab9d48e81ffc|
温馨小提示:本文版权属于心之助(luyuexinli)
转载请联系小编18735752123
— THE END —
▼
http://blog.pic.xiaokui.io/ae2f9b179d36e8457abd803a0ff43aa5|
▼
精选近期高能文章,点击下方不错过
▼
http://blog.pic.xiaokui.io/ae2a14be4be80ebdfd9a830b39362876|
阅读原文,通往真正的成长
↓↓↓
阅读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c2MDQwMw==&mid=2650632495&idx=1&sn=0f62a941b994cf719f256c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