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川第二天

(2008-06-02 23:23:09)
标签:

杂谈

早上随成都残联去彭州“视察”。同行的有邢老师、罗兮、斯娜、华红琴老师和三个新加坡青年——他们的任务是调查这里需要什么救援物资,以报告给后方的NGO组织做募捐的参考。
彭州也是地震重灾区,有六个乡镇全部被毁。我们去了通济镇、小鱼洞和龙门山镇的安置点。
在市区房屋损坏并不严重,只有一些房顶上装饰用的瓦片掉了一些,据说全城只有四个人在出逃时因围墙倒塌而意外死亡。
进入灾区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必须有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行证才可以通行。离开城区大约50公里后我们进入了灾区,尽管已经在电视上熟悉了被地震摧毁的画面,但真正看到毁弃的废墟和在其中寻找家什的人们,内心还是有一种震撼……

入川第二天
我们没有获准去著名的回龙沟风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旅游旺季时每天的游客能够达到10万那里是成都的“后花园”。是成都人的避暑的好地方,但地震让这个沟变成了山,6个乡镇被倾覆在崛起的山峦下。“整建制地消灭了。”同行的残联负责人说。
在小鱼洞镇首先看到了那座垮掉的大桥,触目惊心的裂缝,让桥断为N段,地震的时候,就是这里阻止了救援人员的挺进。汽车从临时建桥上穿过,看见几个面容姣好的女孩子在河边洗衣服,庄稼地里有三两个农民在劳作,菜地里还有烂漫的山花,有蝴蝶飞过眼前,光看这些,我们几乎感觉不到灾难的气息。

入川第二天
10年前,这里搞起了农家乐,人们富有起来,百万富翁不在少数。但现在都成了“负翁”。
听说有一家刚刚化80多万积蓄建造的宾馆,在地震中化为废墟,一下子从成了需要救济的灾民。
这里最完好的建筑是村委会的豪华大楼,只有厕所掉了一些瓷砖,和其他已经坍塌的建筑相比,愈发显得气势不凡。
救援阶段已经过去,这里的解放军已经将工作重点转为重建工作,我们走在路上,两边都是残砖烂瓦,仿佛走在在二战结束后的柏林街头。在一个几乎只剩一面墙的楼房的二层,金银花爬满了棚架,在四分五裂的墙壁的映衬下,怒放得惊心动魄。

入川第二天
我们来到附近的一个灾民点,整齐的军营棚下,一群灾民正在排队等饭,罗兮警告不要露出相机,因为据说这里的人情绪不稳定,但事实证明,已经得到援助的灾民现在非常平静。
我们先见了已经累倒在床上的彭州市人武部李副部长——他特意强调是副部长。12号进山以后一直在指挥和协调救援工作,他所指挥的民兵和其它救援人员在废墟下共抢救出2000多人。
他刚从断桥旁泅渡过来就看到岸边有一个小帐篷里,停着一老一小两具尸体,旁边一对年轻夫妇正在哭泣。“我开导了一下,他们就释然了。”我听得将信将疑。病中的他很是心疼那些战士,希望能够给部队和民兵捐赈一些体恤、短裤和袜子,因为他们从12号开始就没有洗过一个澡,如果能够替换干净的内衣裤,也会舒服一点。

入川第二天
走出棚外,来到一个灾民棚前,一个面色潮红的妈妈一边喂着孩子一边跟我们打招呼。看得出,这些灾民因为我们这些“探访者”的嘘寒问暖,而有些受宠若惊。毕竟即使是同样的问题回答一万遍,也比在冷雨的废墟中无人过问好得多。
她的邻居是从山里逃出来的。他们在废墟里等了两天两夜,听到军车路过,但没有停,一时间,他们成了“被遗忘的人”。两天后,才有人赶来救援。他们自己组织挖人,但没有工具的徒手挖掘,除了给他们的手上留下伤痕外,收效不大。即使如此,他本人也起码救出三四个乡亲来。

入川第二天
我们后来又去了一个由家具厂仓库改装成的灾民点,最触目惊心的是一个空场上的衣服、鞋堆——都是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它们的主人都已经无处可查了,一些人在这些无主的衣服堆上,翻检着,他们已经顾不到那么多了。有人说这是捐献的衣服,也许这个说法让人看上去更好受一些吧。

入川第二天
回来后,我们普遍的感觉是灾民的情绪很安定,已经不需要心理援助了。可真是如此吗?是我们走马观花,没有来得及听他们真正的心声,还是他们现在根本还没到可以说出恐惧和愤怒的时候?或者说,我们被政府组织带到的地方根本接触不到需要我们的人们?
去了彭州,让我更加惶惑,如果这些天都是如此度过,我和一个观光客有什么分别?

入川第二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快滚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