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鹏:坚持内容信仰

(2014-06-25 23:13:33)
标签:

it

 张鹏:坚持内容信仰

6月22日,媒体训练营举办首届“变革时代·新媒体的商业化和产品化——2014年夏季峰会”。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发表了精彩演讲。

张鹏认为:媒体真正互联网化的标志主要有三个核心:一是有没有接触到更多用户,突破原有阻碍的能力;二是跟用户有没有先进的连接方式;三是产品能不能数字化,能不能是一个更轻产品,通过数字化手段完成交易和传播。

他表示:传统的杂志跟用户的连接是一种极其不先进、被动的方式。而通过移动客户端,你跟用户的连接就变得更先进了。

同时,张鹏在演讲中还提到对未来媒体的一些个人思考。他说:首先坚持内容信仰,在中国媒体圈,虽然这么做很难,但从长期角度看,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把技术变成核心竞争力。

以下是张鹏演讲全文:

第一,我们被侯继勇忽悠了,说你来吧,就是一个小范围的交流,我就拿着这个PPT出来了,没想到今天这么多人,心里特别忐忑,这个要被我们设计总监看见,说我就做这个PPT讲,会被骂死的,这是第一。

第二,今天前面讲的都是圈里面非常有成就的媒体变革过程当中的优秀企业,极客公园只是一个在摸索的小小的东西,真的没有资格到台上来讲这个事儿,我更多地把我们过去这几年一些思考的问题拿出来跟大家碰撞一下。核心谈的是,我们希望能够探讨到底媒体如何能够重获价值,现在大家好像都觉得媒体这边大家的价值都在下降。

快速地说一下:

首先我们探讨传播变革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我们怎么看待人的变化,因为被科技感知和记忆,大家都能感受到,如果在现场我们把在座各位的手机从身边拿走,过一个小时你就会觉得有些焦躁,如果过一天你会觉得整体的智商会下降的,某种程度上你可以理解现在的智能设备把我们异化了,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

今年一月,苹果的联合创始人来到极客公园,我们当时探讨了一个话题,他说智能设备是我们的外部器官了,我们因此会成为一个全新物种,这个话说得非常极端,很符合他的“极客范”,他说未来我们接入高速互联网的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基本的人权这句话说起来,意味着未来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一个智能设备,没有一种跟互联网连接,人是不完整的。今天可能还没有人提这个概念,我相信一定会发生的。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看到一些新的变化东西,我们谈媒体,媒体很重要的一点是传播,传播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谈信息是怎么样发展、怎么样传播的。刚才胡老师讲过关于信息时间线等这样的变化,今天我们看到一点,信息陈列的改变,怎么解释这个词儿。

如果我们现在看新浪网网页页面,基本上一天大概有30%左右的内容是会变化的,早上8点和晚上8点去看,有30%会不一样。如果大家现在刷自己的朋友圈、微博,每隔5分钟里面的内容变化,在你的首屏基本上是100%会有变化。意味着早年间我们的信息是根据位置去判断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所以它会有首页、头条什么的。

未来不是这样的格局,它会把时间搁进去,所以是时间空间一体化的呈现和体现,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很严重的问题,你以前很容易制造一个焦点,我在一个核心的位置搁在这儿就是焦点,今天你把时间搁上去,你不能要求所有人在同一时间刷同一个东西,很难要求所有人统一起来,这是做媒体人现在最大的挑战,发现你没法把大家的注意力迅速协同起来。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比较失控的年代,去年金山网络做了一个微博传播,一个员工趴在桌子上,背后写着“一定做自己的软件”,是为了金山的哪个软件能够提前上线,他已经一周没睡觉了,困了就在办公桌上趴着……,其实这是一个在微博上卖萌的东西,大家希望它营销,能显得很人性。

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完全不可控,因为话语权是被扩散的,不确定性增加,最后在这里面传播方向转成了叫没有消费就没有杀戮,变成了这个公司好像怎么怎么着,其实正常人都能理解这是公司开玩笑的一个事情。但是在传过程当中,把不知道的人卷进来,有人在里面故意折腾,就变得非常不可控。

另外是信息群体能量的提升,今天每个个体的能量、信息的掌控度都比原来高了很多,以前自诩为媒体人,我们知道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有了知乎,在上面总有一些人比你更接近事实,就会把媒体原来所有的话语权和信息能量,被拉得跟群众是一体化了,在这个时候你可以理解为群体的智慧是在提升的。

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皱褶、中间的落差越来不存在,你怎么创造价值,这就是特别大的挑战。

另外信息过载会带来一些连锁反应,我觉得信息到达越来越容易的,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手段,让很多人立即了解到一些事情,比如在微博上抽奖,你可以很快地道10万、几十万的转发都没问题。只你奖品足够给力。理论上这些信息也被一些人看到,但是是不是产生了足够传播,在营销里面大家越来越质疑,意味着信息到达本来就这么便宜、这么容易,如果媒体还是在做信息到达,把流量做分发,这件事儿会越来越贬值,因为大家会越来越怀疑你这件事儿是不是能够产生影响。

另外一个连锁反应是对内容信仰的崩塌,在过去几年,传统媒体之所以越来越加速下行,最重要的在于内容信仰已经崩塌了,对信心是崩溃的。

大家开始越来越认同数量其实是核心,把足够多东西堆上去,这样才可以,我的质量其实可以不是那么特别讲究,这跟原来经典的媒体思维是有非常大变化的。

这个事儿因为什么呢?因为信息太多,以前我们认为我们做得很好,但实际上没有那么好,在极度过载的信息下,你的价值一下子不存在了。所以那种原来还不错,现在等于没价值,你只有做到绝对地数一数二,你可能才有继续保持这种对内容的信仰,否则你就一定会滑向把数量增上去,成本降下来,这样我才有可能生存,它是一种在信息过载环境下的连锁反应,也是对整个媒体行业巨大冲击。

再有是说这种信息带宽的瓶颈非常明显,记得早年间写杂志文章,那时候一个封面1.5万字非常正常,现在在网站上写3000字文章都嫌长了,大家都是这种感觉。你会发现人脑子里能接受你的带宽越来越窄,因为时间可能比较碎片,因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很多信息是碎片化的,是有一种渔网效果,初期只有小片信息能出去,大块信息出不去,这是一个挺大的挑战。

这是一个大家可以探讨的,我也没有特别完整的一个结论,我在思考,到底是因为用户时间太值钱,还是因为对我们对信息要求提升很高,这两者也许都对。

一方面是用户信息太值钱,所有那些在网上,创造内容还需要用户花钱下载到本地再阅读,比如说杂志客户端,一定是有问题的,因为用户在你身上花时间看你的文章,你还让人家去费劲掏钱,这件事儿本身就是在制造一个不好用户体验和制造中间阻碍。

除非信息是绝对独一无二,你有这样信心,那这种才可以。就像刚才说的还不错,其实等于没有价值,你就只能走向免费,因为用户的时间本身价值越来越高,除非你的信息价值特别高,否则你就不能够去让人掏钱,花时间去看你的信息。

这件事儿把原来很多媒体模式全部打散,比如说彬彬在线上做这种东西,肯定不是让大家收钱看,因为他花时间看是很给面子,就是这种感觉。

我原来在商业价值,当年比较早的时候做客户端,现在都很庆幸一个决定,所有内容在客户端上是免费,但每天只发两三条,因为这样每天他基本都会打开去看,而不会像原来连线杂志那样。

我们很崇拜连线,当年一个客户端做600多兆,下载一本杂志到那儿,花多少美元买,我们认为那是错的,我们认为连线应该不会错。但是后来发现他真是错的,凡是这么做的都是错的,未来内容一定是用这种方式,你要考虑用户时间价值的提升。

在这个背后谈了这么多东西,这么多阻碍、这么多困扰,其实也带来了一些在整个企业,媒体是一个生态体系,今天在探讨很多问题,不能光看自己,说我们媒体怎么怎么着,其实他是整个传播这条链条出现的问题,在整个企业传播沟通这条线,他现在越来越从传播到沟通,刚才说那些信息带宽是窄的,想制造影响是越来越难的,很多事情其实不像原来说我找一堆人发出去就可以,所以你需要做这种反复而持续的互动,而不是一次性沟通,刚才阿黎讲的这个观点,企业能够持续地跟用户建立关系,把自己当成反复而持续沟通的个体,如果媒体未来没有这样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你很难再加之链条找到他们自己的价值。

独立性格和品牌认知是特别重要,媒体背后一定代表着一些东西,不管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群人还是一个行业还是任何东西,它背后其实会有一些东西。

这个东西的认知和品牌是会对你有价值,它是在你绝对的内容价值之外的额外价值,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其实就会很危险,因为人们跟着信息走,人们接入信息渠道很多,今天信息不在你这儿,明天他可能就不来这儿,除非对你有一个依赖,对你有一个独特性格认可,否则你这块儿就没有价值。

另外应该有一些不可替代价值和可预期产品,可预期是很重要,因为如果不可知,你明天写什么文章、后天出什么东西,这个也其实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人们不会把时间完全搁在这儿。

所以它带来的一个变化是,我从去年9月左右离开《商业价值》,把更多精力放在极客公园,但前四年,整个《商业价值》杂志,包括极客公园刚建立时,都认为人群是蛮重要的。

因为选择媒体到最后本质是选择人群,媒体价值不仅仅是传播,刚才讲到从传播到沟通,它应该在沟通过程中是一种组织者、是一种介绍人,就像候继勇媒体训练营,也是一个群落、一个人群,别管这个人群小不小,没关系,它背后有自己足够影响力,影响力是媒体真正追求的,不是说用户数,而是影响力。

在这个情况下,谈到对内容重新理解,以前我们认为内容: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东西,我甚至应该是卖钱的,以前传统媒体全是把它卖钱,即便不卖钱也卖广告,给你免费,我拿广告把它收回来。

反过来理解,内容到底是什么?如果认同人群未来是重要的,没有大众概念,而是人群概念。内容其实是一种介质,刚才一鸣谈到,媒体是一种介质,再往下说,媒体是内容,内容是介质,介质是在逐渐沙粒化过程当中,像水一样,能够把人捏合起来,只有靠这样的内容才能捏合起人群,否则就是一个个体,内容是非常重要,如果要简单讲,我们一些思考,或者自己过去做的一些尝试,要想重新获得这个价值,在这一波浪潮中有价值,你要考虑你的模式,应该是有用户而不是读者,读者是今天来,明天可能就走,他是谁你也不知道,今天你觉得流量涨很多,但他是谁?未来还能为我干嘛?

未来又有好的东西能触摸到它,用户是能做到的,但是读者不能做到,所以到最后应该是有用户而不是有读者。同时你提供的应该是一种服务而不是销售内容。

另外,在品牌中,要有一种信任和某种依赖。要有一种不可替代东西。在能力上,用户应该允许你有更丰富方式去触碰他,比如你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触碰方式就比原来做本杂志先进很多,杂志,一个月就只能触碰一次,还得等着他来买我。现在我可以直接通过客户端或微信发信息,就能被我拍一下肩膀说你来看一看这个,这就是他允许我去触碰它,允许你触碰它几率越高,就越有价值。比如他允许你天天都触碰他,你就特别有价值。当然前提是人家得不烦你,你怎么做到这一点,是留给媒体人在这个过程中去思考的空间。

逃生路线,其实是一个,我认为传统媒体说要转型,我基本是比较悲观,不太认为传统媒体转型能成功。我认为基本上只能寻找重生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这个标准模式是时间?一个人如果得了一场重病或者说癌症,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否定,我不承认这个事儿发生在我身上;第二个是愤怒,一定是这件事儿谁造成的;第三是绝望,这事儿没法弄;最后一步才是接受,才开始有所行动。这个过程在所有的灾难性的东西面前,人心理全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传统媒体跟《今日头条》的争斗,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愤怒阶段,我认为也有一些媒体人已经过了绝望阶段,开始接受了。这个过程越快完成,越快从否定到接受,抛开愤怒到绝望过程,你就越容易在这波变革当中找到自己的机会。我觉得一定要承认原来的东西是不能再继续,必须要用一个新的方式改变。

我们感觉是说:

第一,坚持内容信仰。在中国媒体圈,这么做很难,但内容信仰如果从长期角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二,一定把技术变成核心竞争力。我们写程序的人给我们讲课,为什么?因为他们掌握先进竞争力。

媒体经常面临一种所谓形式主义的互联网化,我们觉得我们在努力地互联网化,我们怎么着,我们好像挂一个牌,我们用了很多很酷的词儿,这些搁在身上踏实一点,但我觉得不是。

其实在这个底下原来有几句话,我觉得真正互联网化有三个核心:

第一,要衡量,你有没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用户,突破原有阻碍,接触更多用户。

第二,你跟用户有没有足够先进连接方式。要突破原来连接。原来做杂志,跟用户连接方式是极其不先进的、被动的,现在如果真正数字化、你有移动客户端,你跟用户的连接就变得更先进。

第三,产品能不能数字化,能不能是一个更轻产品,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手段完成交易和传播,这个过程对你非常有利。

我们看整个商业世界,符合这三点企业都会越来越有机会,作为媒体做内容的人,也应该思考这一点。

今天没怎么说极客公园,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张图什么意思?我们认为互联网是在引领着一个潮流,旁边跟了一堆极客推动这个潮流、引领这个世界。这张图原来叫自由引导人民,过去把它叫做互联网引导人民、极客引导人民这个概念。

在做这些东西时候,很多人也问我,未来极客公园是什么模式,怎么着,我说句实在话,真的没想太明白,只是觉得有时候我们做内容的人,到今天我还真的想提醒大家一句,有的时候你真的想,你做的是不是只是一个生意,因为真的做媒体生意,我不认为在中国是一个最好生意。说句真心话,又苦又累,利润率又没那么高,如果你只把它当一个生意,这件事可能会有问题。

另外有很多朋友说,你们这帮媒体人,应该把眼界放出去做一些更大事。我们感觉,媒体这个事儿生意上没有那么大,但是它意义上是一个大事情。我们对这个事情没有感知,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生意,也恰恰有可能造成在这个行业里面,你最后没法做到数一数二,没法做到出类拔萃,因为你对内容没有核心信仰。

这件事是一个,今天咱们不是在这儿讲精神,这真的是一个逻辑在这个里面,你真信、你真的觉得这个有意思,你才真有可能不豪华这个东西,你才觉得有可能把这个事儿做成。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商业思维去想自己怎么逃生、怎么变化,另一方面至少心里留一小块儿你对内容、对你所做媒体这件事,对你影响那么多人,你是不是还有一点别的东西支撑、是不是还有一点别的理想点着,这点我觉得还是蛮重要的。

谢谢大家!

--------
广告插播:侯继勇的微信公众账号“iBroadcast”,长期关注信息产业,关注新技术下的新商业、新社会、新思想、新人类。欢迎关注!

张鹏:坚持内容信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