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为民楼势说:土拍正在书写传奇

近期多地(以二线热点城市为主)迎来土地市场的鸡年首拍。与楼市明显冷清的处境截然相反的是土拍依旧热火朝天,堪称:一边冰雪交加,一边艳阳天。
二线城市冲刺土拍市场
以南京为例,出让的七幅地块中的六幅(另一幅为商业用地以底价拍出),历经多轮次激烈竞价,结果五幅因已达最高限价,按规定以摇号确定竞得人。其中尤是中华门G98地块最是“传奇”,从起拍价58.6亿元一路追加至98亿最高限价,耗时4小时、395轮喊价,仍难分高下,“迫于无奈”最终转为现场摇号。
此幅地块“实至名归”创“双冠王”——南京土地拍卖轮次及总价之最!
“可议”的是,南京並非孤例,厦门、长沙、杭州、沈阳都出现土拍高溢价状况,甚至“驚传”房价已出现明显下跌的合肥,今年1月份共出让25幅地块,总成交金额241.83亿元,创下近年来单月最高值,部分土地溢价率更超过200%,令人叹为观止。
“房子是用来住的”面对重大阻力
这演的是哪一出?说好的调控去哪了?这些热点二线城市的土拍已迹近疯狂,参与竞逐的开发商比完“限价”比“自持比例”,再难分高下,比“报方案”、“竞配件”,实在不行只好交给上帝做主——摇号了。
何以至此?在我看来,归根结底是“房价只涨不跌”最多“大涨小回”之预期心理未能得到有效扭转,才导致哪怕政策调控愈趋严格,房屋成交量已陷入低迷,但房价却未见明显松动,乃至建造房屋的“原材料”——土地,仍高度受到房企追捧的根本原因。毕竟,土地是用来盖房子,房子是用来住的。在正常情况下,房屋销售遭遇瓶颈,卖方通常会“降价求售”,进而波及开发商购地意愿及土地价位表现,但残酷的现实却是相反!
地方政府难辞其咎
除此之外,发生眼下“畸形”现象的另一层原因,是去(2016)年无论商品住宅成交量(15亿平米)及总价款(11万亿元)均打破历史记录,说明以上市房企为主的开发商非但不缺钱,根本是“盆满钵满”!即使调控压力如影随形,把钱闲置总不是个事儿,更何况通货膨胀是“吃角子老虎”,因此急于购置土地充实库存。况且上市公司出高价拿地考虑的不完全是运营,也为了股价表现与品牌效应。
凡此种种情况是地方政府所充份掌握的,从而顺水推舟以“调控”之名,行“饥饿营销”之实,当市场需要1000亩地,就“永远少20%”供应800亩,这么一来,地价怎么能不“水涨船高”?
令市场感到惊惧的是,随着房企蜂拥抢地,土地成本也呈“三级跳”之势,以20大房企为例,去年平均拿地成本为6946元/平米,仅仅是今(2017)年1月,已快速上蹿至9654元/平米,涨幅达38.6%!
有人怕“史上最严厉”调控吗?
不无讽刺的是,当前还处在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期,一旦政策有变,政府因应需要改采松绑措施时,房地产的价与量会呈现何种“驚天”走势?每思及此,便有不寒而栗之感。
总而言之,正由于“房价总归坚挺论”的预期心理並未得到调整(哪怕是些微),即使房企明知接下来将经过一段买气冰封时期,房地产的价与量都会受挫,但经验告诉市场,只要熬过寒冬,接下来便是晴朗艳阳天,而这正是“预期心理”的可敬与可怕之处。
如此这般,有实(财)力、摒的住的开发商当然会“用尽吃奶的力气”,顽抗“阶段性”艰难岁月。
事实上,也唯有以上解读,才能说明何以调控“急急如律令”,楼市的反应却是“量跌价稳”,乃至土拍市场仍“热情奔放”的根本原因。
本文2017年2月24日刊载于《理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