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价开始进入下降通道!4月延续3月跌势,且降幅由0.1%扩大至0.7%。消息一出,令中国内地市场人士与消费者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香港房价“成长”简史
香港房价从1997年崩盘后,2004年触底反弹,2009年拜国际金融海啸之赐,发达国家带头印钞机全开,各种唯恐财富缩水的避险热钱蜂拥进入,使其在2011年便已追平1997年的房价,紧接着气势如虹的继续向上攀升,迄今已比1997年最高峰还高出38%,2012年的房价涨幅更高达23%,居世界第一,排名其后的,分别为迪拜19%、巴西13.7%、土耳其10.5%、俄罗斯10.2%,而当(2012)年全球平均涨幅仅4.3%。因此可以这么说,香港房价虽然历经“失落的6年”,却绝处逢生的连涨8年!既突显地位独特,亦可表明其房价已有失控之虞。
香港楼市之所以陷入如此窘境,原因错综复杂,与其城市的角色扮演有关,也与国际经济、金融局势密不可分,更与港府初期面对房价之凌厉涨势的矛盾心态,脱离不了干系——一方面心喜房价终于展现地区价值,一方面心存侥幸,试图静观其变,让供需自然调整,结果事与愿违。
港府曾对房价上涨掉以轻心
尤其是在房价走高的初升段,港府自峙曾经历过1997年之东南亚金融风暴,应付楼市危机已相当熟稔,于是明显掉以轻心,认为“房价有涨有跌,总会达到平衡”,不必太多行政干预,以免扭曲既有的市场机制,因此,刚开始时(2010年)仅仅采取一些“非侵入性疗法”,如:收紧住宅按揭贷款、住宅买卖选择性征收印花税(2000万以上楼宇交易印花税率由3.75%提高至4.25%),直至2012年底,眼看房价“无厘头”式直线飙升,当地居民愈来愈只能“望屋兴叹”而怨声载道,港府才认真面对并决定出狠招,惟在时间点上已丧失先机。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自2012年底起,港府调控楼市手段堪称:快、准、狠!首先,10月 26日针对非港人士购房征收15%买家印花税,并加码额外印花税,由原先的15%升至20%,税率适用期由两年延长至三年。换言之,出售物业是在持有半年内的,需缴交20%额外印花税,半年至一年的征收15%,一至三年的征收10%。
连环出招彻底扭转预期
更鉴于调控效果可能出现反复,于今(2013)年2月22日,继先前的“限外令”之后,再毫无预警的针对本地人购房宣布提高买卖印花税——200万以下港元交易的税率由之前100元,调至交易额1.5%,其他交易额的税率全面提高一倍,最高税率由4.25%升至8.5%,当地业者将之称为“双倍交易印花税”。
依此标准计算,不论大陆内地或本地人,短线炒作香港房产已无利可图,立竿见影之效是非本地买家占比由超过20%,直线下降至1.7%,基本上已完全丧失“兴风见浪”的能量,本地买家当然也只好跟着“偃旗息鼓”,从而使房价逐步回归合理,3月降幅0.1%,4月则达0.7%,预期后续跌幅将逐步扩大,或将使其房价跌回2011年中升段的水平。
同样调控却不同结局
事实上,这样的效果并非在第一季才显现,早在去(2012)年底,受到买家印花税及额外印花税的影响,内地购房客便已从逾一成大减至3.8%,购买千万以上豪宅的比例更由超过3成急挫至6.3%。预期至今(2013)年底,此一比例将降到5%以下,内地客整体购房比例萎缩至2%,而难以再起到任何“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港府房地产调控力度之大、成绩之好!
看看香港想想内地,怎不令人唏嘘、感慨,同样是供需失衡的市场,同样是进行房地产调控,内地却始终效果不彰,使政策威信荡然无存!难道仅仅是因为管理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的差距所造成的差异吗?这其中难道没有值得内地至少是面临同样问题的一线城市思考、借鉴之处吗?我看是未必的。至于哪些或可参酌借鉴?且待下回分解。
本文于6月24日刊载于「理财周刊」
《蔡为民免费讲座邀请函》
报名热线:021-5103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