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舆论、街谈巷议最热门者,非“国五条”实施细则莫属,而其中又以“个人出售二手房按所得的20%计征所得税”,令市场业内外震动、惊呼不已!因其严厉程度超乎多数人想象,不少专家的眼镜为此粉身碎骨,真是“呜呼哀哉”!
细则面前,武松成肉松
在此之前,甚至有相当高比例的消费者认为新的调控政策不会出台,即使出台也无法阻止房价上涨强大的动能。
根据新浪网在国五条细则出台前的调查显示,面对可能到来的地产新政,近七成的受访者判断“调控无力,房价继续攀高”,只有三成的人愿意等待进一步政策,而延迟置业计划,甚至有超过3成的人,反倒加速置业抢赶楼市优惠。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有近七成的人判断会有细化政策出台,却未改变其进场购房的意愿与行动,此一心态无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简直是个个成了打老虎的武松了!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涨价预期”的坚不可摧,才促使中央出此“绝”策!而那些原本“信誓旦旦不惧调控,雄赳赳、气昂昂的“武松”们,现在全成了惊吓过度、软趴趴的“肉松”了。
铁腕出招,有其爱恨情愁
耐人寻味的是,中央到底意欲何为?细则能否达到目的?其效应究竟是推高亦或抑制房价?专家们掀起激烈探索。
虽然正反各方意见纷陈,看似南辕北辙,其实有相当大的共性存在。首先是大家都同意,“计征20%个人所得税”是楼市调控十年以来最犀利的狠招、“国务院一纸文件就把房地产增值的20%变成了政府的”、没一个政府部门不从房地产捞钱、逼迫卖家转嫁税费、保证了开发商卖新房的优势…云云。
各种说法、观点各有所本及其依据,或者也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我更关注的,是“新国五条”选择在两会召开的前两天出台,时机既微妙也敏感,探究原因,应与近年来两会委员与代表们口诛笔伐最多的,非房地产莫属有关。而本届政府十年执政九年调控,只是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一般普遍的判断是“愈调愈涨”形同“调戏”,因此临卸任前夕送秋波、铁腕出狠招,有其爱恨情愁之思绪参杂其中。
买气回笼指日可待
尤其楼市自去(2012)年开始,历经谷底→复苏→稳升→快涨阶段,颇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此亦为市场买卖双方一致看涨的“底气”所在,故而之前即有“江湖传言”,不少委员、代表们将对中央调控房地产不力加以声讨,凡此种种,均再再显示“国五条”细则的“适时”出台,颇有杜两会悠悠之口的“良苦用心”。
至于其冲击与效应,我的判断是,二手房在细则执行后深陷冷静期,买气部分观望,部分选择进入一手房市场,直到第三季预售楼盘涨幅明显,倒逼二手房价上涨。换言之,除非中央后续针对一手房也有类似的打压手段,否则买气回笼将指日可待。
只改变模式,未改变趋势
有人将之与香港于去(2012)年10月27日推出重税打压手段相提并论,实则两者大不相同。香港是针对卖房征收额外印花税(半年内转售征20%,半年至一年征15%,一~三年征10%),及非居民买家需缴付15%印花税,迫使买卖双方必须冷静思考当下买与卖的必要性,进而形成冷却供需的效果。但“20%所得税”针对的是卖家,在供应不足的现况下,税费成本势必很快被市场消化与吸收,尽管它会造成一段时间二手房交易市场的急冻。
事实上,只要“城镇化”的终极目标不动摇,一切调控都只是难成气候的“技术阻挡”。差别在于一线城市的上涨模式,将由直线转换成锯齿,但上涨趋势不变。我甚至根本认为国五条细则最大的功能,一是驱赶买气至期房,二是透过二手房市场的“闭锁”效应,使部分三、四线未限购城市免于崩盘危机,摆明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因此当前的市场慌乱失措,在我看来,纯属没有必要、“自己吓自己”的虚惊!
本文于3月11日刊载于「理财周刊」
《蔡为民免费讲座邀请函》
政策刀刀见骨,通胀如影随形,先况下该买房还是买房?决策千万难!
蔡老师每周固定期举办讲座,解疑答惑、指点迷津。欢迎对不动产买卖有兴趣与需求者参加。
报名热线:021-51036703
蔡为民讲座现场盛况:http://photo.blog.sina.con.cn/cwei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