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双重标准

(2006-12-03 18:24:54)
分类: 孩子教育我

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双重标准

 

张开冰

 

昨天,上四年级的Nini给我看她的一篇语文课文《林中乐队》。老师要求他们在上课前要预习课文,其中有一项功课就是写出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想。这是一篇俄文翻译过来的小文章,讲的是春天森林里各种动物雀鸟的声音组成了一个大乐队。

Nini很不喜欢这篇课文,因为文章中有不少字对她来说是生僻字,比如“鸫鸟”“啭啼”等等。而且文章里有很多表示声音的词。看得她头昏脑涨的。于是她说了读后感受:“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混乱,很嘈杂,一点也不美,而且没有意义。”这是她的真实感受,她问我能不能这么写。

我说既然你真的这么想为什么不这么写呢?她说:“它能被选作课文,说明很多人感觉它写得好,所以老师应该也希望我们能够认为它是好文章。”

我接过她的书,把《林中乐队》从头读了一遍,一篇不到800字的文章也把我看得晕头转向,心烦意乱,硬逼着自己看完它。与Nini读后有同感,便说:“你的读后感写得挺好,至少也是我的感受。”

“可是,老师会不会不高兴呢?”她问。

“哦,有这样的事?写读后感不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吗?如果想让老师高兴,应该怎么写,你会吗?”我故意问Nini

“我会。比如,我读了课文,感觉到大自然很奇妙,增加了我对大自然的兴趣。”Nini答得很认真,“可是我不想这么说,因为那不是我真心的想法。考试的时候就应该那样说,要不老师就会判我错。”

“那我建议你这次可以在书上写出你的真实感受,让我们看看老师怎么说。”

Nini写了她的真实感受,我们还不知道老师将怎么评价她的评价。

 

其实,每个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一定不同,如果老师非要大家都得出相同的结论,或者万众一心拥护老师的标准答案,岂非强人所难?又怎么能够培养出有创造力有独立思想的下一代呢?

 

让我吃惊的是小小孩子有这样的逻辑。不知道是喜是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但为迎合别人(或自认为别人)的想法,会有所顾忌,不那么肯定是否应该直抒己见。

和朋友谈起这事,她说她儿子一定不会将老师不喜欢的答案写在书上的。Nini这么做,是因为她受中国教育的害还不够深。同时,她预言,不用多久,Nini也会更懂得观颜察色,使用双重标准了。

另一位朋友说,这是应试教育培养的分裂性格,孩子们从小就被教会说谎话。

 

我希望Nini的老师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Nini的读后感,鼓励孩子们有勇气自己做判断说真话。如果老师认为Nini没有发现文章的可爱可取之处,她应该帮助孩子如何去发现。那她的学生将会是幸运的孩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一年又生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