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知道未来的路?
——张开冰
择业与拜师之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开悟
晨风的翅膀和小丑鱼近日因为徐小平老师博客上的一个案例而引起颇为激烈的讨论。看到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事业、职业、学业的选择颇感迷茫,其实我们这些过来人都很着急。在我们感慨社会的错、父母的错、别人的错的同时,如果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这些人大多已经成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读书、出国、择业、交友、拜师真是有很多学问,也是年轻人最热门的话题。每个人的目的不同,背景不同,选择自然也不同。我突然想起几个好朋友的例子来,也许对大家有所启发,人生就是在启发和被启发的过程中升华的(inspire
and inspired)。
先说Steve,他是我敬重的亦师亦友的一个传奇人物,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中国掌门人,过去三十年香港会计行业无人不晓的教父,同时也是一个对教育充满热情的现实理想主义者。以上三句正是他的写照。半生转战东西,成绩骄人。亲自出马为事务所招揽人才,求贤若渴,阅人无数,帮助许多年轻人规划职业生涯。有一次,听他们所里的一些高层开玩笑说,他们进入该所就是因为在学校的时候听过SS的一次演讲定了终身,Steve是他们人生路上的明师。
Steve并不注重学历,他特别看重技能和人品,这和他自己的背景以及行业的特点也许关系较大。中学毕业正是香港困难时期,家中弟妹还要继续上学,Steve放弃了上大学。为了筹钱到英国学会计,他预科毕业当了一年的中学老师,攒钱买了一张单程机票只身飞到英国,一边工作一边考取会计师执照。他的入行是学徒制的成功例子。三十年前回到香港,他看到香港的大事务所的合伙人都是外国人,他问了和今天的很多中国内地学生们问的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会计师事务所要由你们这些受西方教育的人来领导?民族主义从来是需要实力来捍卫的。答案是:如果我们将来的企业要走向国际化,以后我要在世界各地有自己的项目和企业,那我们怎能不去了解国际性的运作规则呢?Steve做到了,有准备的中国内地学生也能做得到,今天四大已经有一些内地的毕业生升为合伙人了。
Steve是一个目标导向(goal-oriented)很强的人。他的成功是他知道自己的长项在哪里,他知道什么是成功的最短路途,在没有条件的时候如何去创造条件,而不是怨天尤人。
但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大学毕业了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曾经有几个大学生问过我是否在大学的时候就知道将来做什么。说老实话,我并不知道毕业十年后我的职业将会是什么,但我清楚我要什么,方向是什么,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当然是幸运的,因为我的父母没有给我设定目标,但他们给我一些行业发展的参考,比如学法律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要求,学文史哲又怎么样,将来的就业方向和行业的性质等等,仅供参考,最后自己决定,随自己发展。那时,我知道我要去哈佛,也知道哈佛会带给我什么。因为我考虑校友的网络会带给我的助力是什么。前几天一位博友给我发邮件问我上哪个学校好,我让他将校友网络纳入考虑,他说是他以前没有想到的。我们在有余力有选择的情况下,要知道哪所学校以及学校的校友将来会在你的工作发展商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
当年高考的时候,满操场的爸爸妈妈提着鸡汤、望穿秋水地盯着考场,见到孩子出来,飞扑过去,灌上鸡汤(不是心灵鸡汤),忙着问:考得怎么样?还好吧?不错吧?我的父母远在万里之外,我没有鸡汤,也没有压力。报志愿的时候也是父母捉刀或命令下的“共同决定”。和以前不同,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三呢,父母自然就放松一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造次不得,也是可以理解的。有很多人就这么成才了,也有很多人给埋没了。
正如我们二十年前考大学的时候,只有少部分人知道经济法律的力量,有多少人会想到IT行业、生命科学的发展如此迅猛,大部分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读文史哲、数理化。现在的社会发展是以往的四倍或四十倍四百倍,考试制度也在变,考试方式也会变,今天的幼儿园学生父母要怎样想象将来的情形?所以尽量让自己的孩子顺应他们的特点,在他们还小的时候,有机会的时候多试新事物,看他们在哪方面有专长,加以引导培养,才不至于在到了高考升学时,抱羊群心理,随波逐流。看到那些在名牌大学里自己不喜欢的科系中挣扎的学生,实在让人心痛,那是一种怎样的浪费:无论是个人资源还是社会资源!诚然,如果大学的教育可以更开放一些,让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才选择专业,也可能会对此现象有所裨益。
下次再介绍其他榜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