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饭:挑食与聊天
——张开冰
无意中搜到这张Nini
刚刚自己学习吃饭时的照片,Nini看后觉得很新奇,在她的作业“Nini家的亲情小报”用上了,旁边写着:我爱我的妈妈,是她教会我吃饭。
做妈妈的人大概都知道,教会孩子吃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为给她们吃什么操心,然后是吃多了也担心,吃少了也担心,没完没了的操心……
然后还有吃饭的仪态和习惯。
许多孩子都有挑食的习惯,Nini小的时候,我没有经验,怕噎着她,总是用搅拌器把食物打碎了煮成糊才给她吃,错过了七个月时的咀嚼敏感期,以至于在两岁前,她基本上不懂得如何用牙齿咀嚼,是个小小素食者。等到Gloglo的时候,我就试着给她自己咬食,她的牙齿作用发挥得比姐姐好多了,但她只爱吃鱼和肉,不爱吃青菜,还喜欢用大量的白砂糖调饭吃。这真是遗传的作用,Gloglo的偏好和爷爷一模一样。直到有一天,我们乘爷爷睡觉的时候,给妹妹看了他的那副假牙,妹妹吃惊地张大了嘴,又马上捂住,决定不再疯狂吃糖。
上幼儿园的时候,她们学会了唱一首儿歌“Mama’s Soup
Surprise”,大意是做孩子的时候,偏食挑食,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随地乱丢,后来妈妈煮了一种美味的汤,特别好吃,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说有“chicken’s lips, and
lizards’ hips, alligators’ eyes……”(小鸡的嘴,蜥蜴的腿,鳄鱼眼……)听起来恶心得很,孩子们一边唱一边笑,十分温馨,记得里面还有一种“汤料”是toe nail
pie(脚指甲饼)。有时候,她们不让我给剪指甲的时候,我会开玩笑地威胁她们,不剪的话,我就把那些指甲包起来,以后做toe nail
pie给她们吃,吓得她们都乖乖地伸出小手小脚。这首儿歌还真是对她们慢慢纠正偏食有帮助。
Nini和Gloglo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在幼儿园吃午饭都用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三五成群小声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老师和他们一起吃饭,也会参与他们的谈话。后来上了内地学校,吃饭的时候是不允许她们说话的,学校的规矩是听音乐(莫扎特的古典音乐)默默吃饭,据说对孩子们的消化和成长有益,原因是牛吃草的时候听音乐可以多生产牛奶!(什么样的类比!)Gloglo和她的一小部分同学不习惯,其他同学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训练好了没有问题。有很长一段时间她中午在学校没法好好吃饭,甚至在其他餐厅听到音乐都说反胃,可怜的孩子。(学什么都最好不要只学表象,否则适得其反,信焉。)
我看到我们的大部分幼儿园孩子吃饭时,老师并不和孩子们一起吃,而是忙个不停地为孩子服务,提醒孩子们不要说话,快快吃。有些孩子不到十分钟就吃完了。问老师,老师说她们也很想和孩子们一起坐下来吃饭,但是家长不同意,认为如果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吃饭,谁来照顾孩子呢?再说“寝不言,食不语”,要是噎着怎么办?
学校应该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纽带。特别是幼儿园,安排的活动从原则上讲,不应完全与家庭生活截然不同。在家里,孩子总是与成年人一起吃饭;虽然幼儿园老师不能完全取代父母的角色,但是,作为与家长一样的成年人,老师与孩子们进餐时的亲密交流,应是孩子们家庭生活的延伸。吃饭聊天是我们成年人天天在做的事。在西方,如果是朋友聚会一起吃饭,往往聊天交流比吃饭本身更重要。
要孩子吃饭不讲话,与我们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理解的不符的。研究发现,情绪愉快的饮食过程有助于思维活跃,乐于接纳新思想,有利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培养,帮助孩子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四五岁的孩子,常常靠嘴巴来
探索世界,食品对他们的意义比大人要重要的多。
我喜欢在用餐的时候和Nini、Gloglo讨论问题,而且这是教孩子学习餐桌礼仪、人际交往的好时机。可以乘机教她们吃饭坐姿要端正;嚼食物的时候,闭着嘴巴不发出声响;不在菜盘子里挑来挑去;照顾一起吃饭的人等等。吃饭说话会噎着,是因为饭菜在嘴巴里时说话的原因,本来餐桌礼仪中就不应该一边咀嚼一边说话,既难看又危险,容易噎着。如果别人在这个时候问你问题,当然要示意抱歉,待咽下食物再开口回答。所以我们教孩子也是这个原则,让她们知道,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能说话。
Nini和Gloglo姐妹俩吃饭的时候,碗底总要剩一点东西不吃干净。我想起我奶奶小时候用来对付我们的那一招:如果剩碗底,将来会嫁给麻子。说给孩子们听,她们十分重视,因为一颗饭粒要生一个麻子的。特别是有一回,她们和我的一对朋友吃饭,叔叔脸上凹凸不平,阿姨皮肤细腻、美艳如花,事实上,叔叔真是从小就进餐习惯好,一粒不剩;阿姨老爱剩一点吃不完。孩子们从此更是深信不疑,每回吃饭都十分认真地把自己盘子里的菜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而且也监督别人。妈妈脸上长痘痘的时候,她们会看着爸爸的饭碗,教育他:“为了妈妈不生痘痘,出差的时候也要把饭吃干净!”我发现这个方法比让她们念“锄禾日当午”还要有效。偶尔装得多或实在吃不下的时候,就和妈妈商量,能否帮她们。我喜欢和她们开玩笑:“嘿,我这是给你的未来老公美容呢,记着将来让他给我付美容费哦。”
餐桌上的讨论往往影响孩子饭后的思考和探究。
当然,把面前的食物吃干净是一种礼貌和好习惯。但也不能为了把碗底吃干净而让孩子们吃撑了。最好是让孩子们每次装饭盛菜的时候不要太贪心,眼大肚小。妈妈们也要注意孩子的食量,不要装太多,宁可吃不够了再装,保证不浪费又不把孩子吃出毛病来。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被饿坏的,他们饿的时候自己会去找东西吃,只要不是用零食来替代就好。如果不是因为上班或上学活动,孩子也好大人也好,少吃多餐,每餐吃到七成饱就好,更符合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句老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据我的师兄
薛大博士的观察,“吃饭不讲话”在幼儿园管理中,远远不是仅为儿童健康着想的常规措施,孩子进餐时间短,方便了教师和伙房人员的工作和作息,是许多幼儿园协调幼儿生活习惯、老师的职责和伙房工作的实际手段。但他也说,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有些幼儿园教师开始对自己过往学到的和保持的想法、做法做思考和调整了。比如说,他们已经在重新思考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幼儿园包括进餐在内的诸多原则,是为什么原因而存在的,是因循了我们的历史习惯,还是考虑到了我们的教育科学?是根据我们幼儿园成年人工作的需要,还是有利于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如果超出为儿童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着想的范围,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和改进这些规矩和做法呢。许多幼儿教师表现出她们独特的创造热情和想象空间,也敢于尝试。当然,家长的观念如果能够一起改变,那么对各种措施的合理化修正应该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