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孩子教育我 |
(Charles River)
十几岁时的我看三十岁的人就像看古董一样,当时想怎样才能捱到那年纪呀,都该要成人精了。在我过了而立之年后,特别是我的工作要接触很多年轻人,看着时下的年轻人的许多烦恼和压力,才发现自己真是成精了。
看到新东方的 徐小平老师“唆导”他的年轻同事丛蜀从清华物理系研究生退学,投奔新东方麾下,从事自己喜欢的教育工作。丛蜀在学教育和学物理之间无法做一个决定。让我想起自己当年的选择,过去十年为母校哈佛大学招生的种种故事,这些年和大陆学子的许多交流,以及他们的困惑和选择。
现在正值考研或就业准备的关键时刻,年轻人的迷茫实在太可以理解了。最近不断有一些朋友为他们孩子上学的事苦恼着,孩子们也在为自己的兴趣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自己的选择和父母的期望中踌躇着。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扮演着徐小平一样的角色。父母让我帮助说服孩子,最后到我帮着孩子说服父母,唉,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背负着家长乃至全家族的所有期望,又没有人给他们分担,不可谓压力不大。不像以前的孩子,家里有的是兄弟姐妹可供家长指靠,家长反而也就无所谓了。
我的这些朋友的孩子都属于十分有孝心的孩子,不忍心违背父母,有些孩子因为从小习惯了听爸爸妈妈的话,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只有继续听话;有的孩子用消极反抗的方式,你让我考我就考,但不好好准备,“尽力”了考不上也算对父母有交待了;最痛苦的莫过于有些孩子明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迫于取悦父母还是读了,读得很不愉快……我常常对年轻的同事说,如果每天觉得早上起床上班很苦,那多半是因为你没有找到适合你的工作,那你应该趁早转工。人生短暂几十年,有能力有机会还是做自己觉得幸福愉快的事。
记得我在选择上哈佛大学读教育学的时候,整个学院就没有几个中国人,大家认为好不容易上了哈佛,那么贵的学费,应该读一些容易赚钱的专业才是,比如:MBA,法律等等。更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同一条街上的麻省理工,因为那里大部分是理工科,而当年中国流行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教育怎么赚钱,怎么出人头地呀,许多人都不理解。人各有志,我忙着并快乐着如我的名字。
今天收到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给我发的邮件,告诉我们学校的报名工作已经结束,感谢我们这些人过去一年为母校推荐学生,接下来的工作可能是校友面试云云。毕业至今十多年,我当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校友招生大使”十年,极力宣传和招揽青年才俊投身教育事业。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每年的新生报名截止日期大约都在12月底或新年的第一个星期。每年的这个时候照例都会收到学校招生办公室发来的这种承前启后的信。去年和一些老师交流,发现哈佛的各个专业学院(11个专业学院,加上本科的哈佛学院和芮克利夫学院)招收中国学生的数量都有增加,唯独教育学院例外。容我在这里给我的母校作个广告:哈佛教育学院可是全美教育学排名第一的哦,希望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年轻人可以考虑考虑哈佛的教育学院,当我们的校友哦。
其实上哈佛并不难,下一次我和大家说说我不考GRE也能上哈佛的经历。